纪实:一所山区中学的最后一天
李小波 文并摄
6月30日,是武义县中小学期末考试的日子。可是对地处该县南部山区的新宅初中来说,却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该校39年的办学历史将画上句号。根据该县学校布局调整的安排,学期结束后,新宅初中就将被撤并入位于县城的实验中学。该校300多名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参加完今天下午的期末考试,就要告别这所家乡学校,下学期,他们将和本镇的初一新生一起到城里的实验中学上学。
据了解,为了适应农村尤其是山区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学校生源日趋下降的新形势,为了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武义县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经过前些年的调整,目前该县共有初中学校8所,今年撤并新宅初中后,将剩下7所。
一所有着近40年办学历史的中学即将完成育人使命,退出历史舞台,这无论怎么说,都该是一件大事。笔者赶在学生放假离校之前,来到离县城50里的新宅初中,试图用镜头为该校作最后的留影,记录该校完满谢幕的历史时刻。
中午时分:热闹的是寝室
到新宅初中时,正逢上午的考试结束,是师生吃中饭时间。走廊上,过道上,学生们来来往往,其中还可以看到少数提早来帮助收拾住宿用品的家长。一派学期末的景象,平静如常。在教室门口,一群手捧饭盒的学生,围住该校的教务主任徐俊武老师,问这问那,是在问刚考完的数学题。后来,师生们干脆到教室里,摊开试卷,围着讨论,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对考试的关心,永远是师生们最关注的话题,这所即将撤并的学校也不例外。

学生们端着饭盒,围着老师问试题

学生们端着饭盒,围着徐俊武老师问试题,师生们忘记了吃饭
由于该校只有一个简易食堂,没有师生餐厅,直到今天还沿袭传统的蒸饭制,学校食堂也不能为学生供应菜肴。学生拿了饭盒回到宿舍,就着自带的干菜、咸菜用餐,在校一周内,几乎吃不到新鲜蔬菜,生活条件很是艰苦。据悉,该县中小学基本上都已实行了供餐制(学生不用自带米菜,学校食堂直接供应饭菜),像新宅初中这样没有实行的供餐制的,已经很少。在一间男生宿舍,看到两名男同学正蹲在木箱子旁吃在饭,他们下饭的是乌黑的干菜。笔者也是吃这样的干菜度过中学时代的,但今天再目睹,却总觉有些心酸。

寝室里,两位学生蹲着吃饭,下饭的是乌黑的霉干菜
在学生宿舍楼,发现正在吃饭的学生很少,看到更多的是一片忙着整理铺盖行李的景象。生活指导老师廖章文告诉笔者,下午再考一场就放假了,学生们很兴奋,连饭也不好好吃了,有的干脆就没有吃,说不饿,回家再吃。捆被子,卷草席,装物品,搞卫生,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一间寝室门口,三位男生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做出回家状,看见我们,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他们还要参加下午的考试,离回家还早着呢。真是归心似箭。同学们说,下学期就要到实验中学读书了,想到不能再回到这里,还真有些留恋。

两名女生正在寝室过道打扫卫生

“回家喽!”三名男生背起行囊,作出回家状
在女生宿舍过道上,碰到了一位来接孙女的老奶奶,我给她们合了影。在男生宿舍门口,生活指导师廖章文正端着饭盆在吃饭,我让他和副校长吴华斌及几名学生一起合影留念。
和来接她们的奶奶在即将告别的宿舍楼里合影留念


师生们在宿舍门口合影留念
最后一场考试:这时的校园静悄悄
下午,学生们在参加最后一场考试,校园静悄悄的。我不便打搅,只到一个试场拍了考试的场景。最后一场考的是英语,试场里静悄悄的,学生们很认真。这样静谧温馨的学习生活场景,对这个校园来说,已经很难得了,再过几十分钟,随着考试结束铃声的响起,这样美好的场景就将终结。
新宅初中坐落在新宅镇政府所在地大庙的一座山岗上。校舍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校园高低不平,校园主要道路都是台阶,被戏称为“地无三尺平”。操场在校园最高处,只有四个篮球场大小,大概1500平方米光景,跑上一圈大概也就170米左右。体育教学的条件极为简陋。此时的操场,空无一人,篮球架下,一只篮球寂寞的躺着。

静谧温馨的考试场面

简陋的操场,空无一人

篮球架下,一只篮球寂寞的躺着
在综合行政楼桐乡楼的过道上,《人间真情》的抗震救灾黑板报和全校各班向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捐款的大红清单赫然在目。

抗震救灾黑板报依然很清晰

在校长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学校党支部书记林寿丰,副校长吴华斌,总务主任吕康权同笔者拉起了“家常”。据了解,新宅初中创办于1969年,当时称“新宅五七学校”,1973年改为现名。1998年9月,原明山初中并入;2000年9月和2001年8月,原宣武初中分两批并入。2001年,拥有16个班级,近800名学生,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办学规模逐渐萎缩,05学年,11个班,550名学生;06学年,10个班,500名学生;07学年(即目前),9个班,460名学生,在职教职工38人。过去两年的招生数及今后几年的生源数量(新宅小学的毕业生数)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招生162人,2007年招生156人;2008年新宅小学毕业生112人,2009年95人,2010年78人,2011年76人,2012年70人。如果不撤并,届时,学校将只能保持在6个班、200多名学生的规模。新宅初中的撤并,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用“条件艰苦,成绩显著”8个字来概括新宅初中的办学成绩,极为贴切。据了解,尽管近些年来新宅初中硬件条件改善很多,但依然面临许多办学困难。没有食堂餐厅,操场狭小,用水紧张;学生的课桌凳已经多年没有更换添置了,教师的办公用桌椅也都是浙大及县内兄弟学校更换下来的旧桌椅。学生生活条件艰苦,这些山里的孩子是吃着自带的霉干菜在苦读书。但是,全校师生勇于克服困难,奋进拼搏,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绩,尤其是近几年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育教学成绩稳居全县前列。今年中考,更是取得了新宅初中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5门学科的平均分都列居全县8所初中前茅,其中英语第一名,语文、数学第二名,科学、社会第三名。144名(实考124人)毕业生中,上武义一中21人,武义三中22人,武义二中15人。全校师生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在校史的最后一页上写下了华美的篇章,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离校时刻:短暂的热闹过后是安静
谈到即将开始的撤并工作,校党支部书记林寿丰说,学校领导和教师将全力配合,他们已在筹划安排暑假护校和教学仪器设备的移交前登记打包工作。教室里的电教仪器都集中到更加安全的地方看护,更贵重的多媒体设备,按照往常的做法,送到派出所委托他们保管。切实加强校产安全防护工作,严防不法之徒乘撤并之机浑水摸鱼。新宅初中的领导们说,守土有责,站好最后一班岗,保护校产安全,他们责无旁贷。
据了解,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撤并学校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几乎有近一半学生由于家长在县城打工或已在县城安家等原因,平时周末都往返于县城,撤并到实验中学反而更方便;部分家长还常住乡下的学生,也向往到城里学校上学,只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实现愿望。现在,有如此良机,岂有不赞成之理?一位叫李国女的家长说,她自己在该县茭道镇打工,女儿在几十里外的新宅初中上学,周末往返很不方便,以后在实验中学上学就方便多了。家长陈春囡说,虽然他们夫妇都在老家务农,孩子到县城上学是远一些了,但是,能到全县一流的实验中学读书,应该感到很荣幸,家长们都很支持。
考试结束铃声响了,等候在学校大校门外的家长涌进校园,帮孩子搬行李,狭小的校园霎时变得很热闹。班主任老师把学生召回班级,进行简短的安全教育和暑假生活指导后,正式通知学生:8月31日,到实验中学报到。学生开始离校了,校园内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涌动着搬运行李物品的人流。在告别历史舞台的特殊时刻,这所即将撤并的山区中学没有举行专门的仪式。学校领导说,让一切在自然和平静中结束吧。看着家长、学生急匆匆的脚步,你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而是学生们对新学校的向往和期待。

考试结束了

家长们已整理好孩子的行装,等待孩子出来
以熟悉的山峰为背景,再留个影吧

教务处的老师在忙着装订试卷

互帮互助的同学

笑容写在母女俩的脸上

这时的校门口很热闹

手捧试卷袋留个影吧
一些老师也开始着手整理教具、书籍,下学期,他们也将和学生们一起并入实验中学。在人流中,女教师邹小英端着一大摞书籍,都是些工具书和教学用书。她说,这些宝贝可得带上。几位老师站在通道边,不时地跟人流中的学生和家长打着招呼,目送他们离开校园。为这所学校效力了18年的吴华斌副校长说:“学生们放假离校的情景,看起来和以前也没什么两样,只是今天送走学生之后,下学期,这个校园却不能再迎来学生了。想到这些,还是不能不让人有些伤感。”
抱着一大摞书的女教师
拿着电风扇,老师也准备搬家
下午4点,学生们都离开了,这所即将撤并的学校在经历了最后的热闹之后,恢复平静。在夏日夕阳的余晖下,新宅初中的几大建筑静静地矗立着,它们的背景,是蓝天,白云……

下午4点,学生们走了,校园恢复平静





夕阳下的新宅初中显得很寂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