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人文 |
分类: 教育散记 |
07年4月2日
二单元《我想》这首儿童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加上合理地运用想象表达了孩子的美好愿望,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我觉得非常适合仿写,便让孩子们也照样子写写儿童诗,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愿望。
当作业收上来的时候,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之后,还能做到符合格式且基本压韵。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周芸芸说:“我想把小嘴/贴在蒲公英的身上/传播春的消息/播撒春的爱意/飘啊,飘——/飘到每一个有孩子的地方……”
赵江月说:“我想把眼角的泪水/变为嘴角的微笑/因为花朵的芬芳/因为鸟儿的歌唱/笑啊,笑——/笑看生命多么美好……”
罗怡说:“我想把小脚/送给井底的青蛙/带它跳出深井/跳过田坝/跳啊,跳——/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
张雨薇说:“我想把声音/融入流淌的小溪/哗啦啦,哗啦啦/我的歌声多么清脆/流啊,流——/澎湃的大海是我的个人演唱会……”
杜雨阳说:“我想把鼻子/装在花瓣上/在美丽的牡丹花旁/在火红的玫瑰花下/闻啊,闻——/闻遍所有芬芳的味道……”
徐艺菡说:“我想把自己/种在花园里/享受阳光的抚慰/浸润泥土的芳香/长啊,长——/长得和花儿一样漂亮……”
……
可是看到另一个孩子的作品时,我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愁了。他说:“我想把嘴巴/安在麦当劳里/那里的汉堡堆积如山/可乐流淌成河/吃啊,吃——/吃出美妙的滋味。//我想把小手/装在保险箱里/那里的钞票大片大片/财宝一堆一堆/抓啊,抓——/许多玩具可以陪我入睡。//我想把眼睛/镶在电视机上/那里的动画片各种各样/电影多姿多彩/看啊,看——/看多久也不会累。//我想把脚丫/接在树根上/插进湿润的土地/吸收甜美的营养/长啊,长——/长成一把绿色的大伞。//不过,变成一把伞/是要给爸爸妈妈挡雨遮凉。”
乍一看,这诗还挺完整。格式符合要求,勉强也能压韵,重要的是,愿望显得非常真实。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母亲在下面写了一句评语“你应该想些健康、向上的东西,而不是吃、喝、玩!”一瞬间,我的思想便进入到复杂的争斗中:该怎么来评价这首诗呢?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这诗由五年级的孩子写出来,遣词造句还算不错;从情感的角度看,他抒发的也是极其真实的想法;从写作的角度看,格式正确,语言流畅,生动有趣;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他母亲的话也不无道理,是更应该想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向往更美好的东西。
可究竟怎么样来评价呢?应该有个明显的倾向性吗?如果褒奖,那么也许会增长写作的兴趣,这正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非常期待的,但这样淡化价值观,会不会影响孩子将来的人生走向?如果贬斥,那么也许能让他明白怎么样才是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所要引导孩子成人的一个重要措施,但这样,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会不会让孩子觉得说真话并不好,从而学习说假话呢?如果什么也不说,那么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辛苦创作的诗没被重视,而轻视老师日后的教育行为呢?……
在褒贬之间,我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