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感悟思考 |
我的“长相思”
——读王崧舟《“长相思”的精神三变》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
●
此词韵味十足,以“清朝第一词人”的妙笔写下来,自是觉得非同凡响。但读时的感觉却只和其他词一般,有一些寂寥,有一些伤感,再没有其他。
●
没想到那么巧,居然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发现了王崧舟老师的备课经历《“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便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长相思》。当看到王老师说——由“山一程,水一程”聆听到“行行复行行”的沉重旋律:“山一程,水一程——水一程,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我便也有了这样的具象:路途遥远而又漫长,“家”在诗人渐行渐远的脚步声、叹息声中,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温暖,却又越来越遥不可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一种撕扯的疼痛一定在诗人的心中不断被触及,不断被碰撞。是想忘却又不舍忘记的痛苦,是该淡忘却又不愿忘记的幸福。仿佛看见诗人频频回首那深情眷恋的目光,仿佛看见马蹄向前,尘土飞扬中诗人正策马扬鞭……疼痛就这样爬上我的心头,从眼眶直奔而下。
“夜深千帐灯”中,诗人举目:夜色深沉,千帐之内,灯光明亮。我看见:那光亮得仿佛想要灼伤每个思家人的眼睛。白天的狂奔,夜晚的沉静,面对灯火沉思的眼睛。抱膝、凝神、遥望。思乡的游子啊,原本只想做个能回家的梦也要被这可怖的风雪声击碎。怎不怨这冰冷无情又恼人的风雪声?!“我”的“故园”呢?是怎样的情景……?
“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温柔的春风中,柳丝轻轻摆动,与家人闲庭漫步,眼中皆是花影妙曼,姹紫嫣红,风姿绰约;鼻中皆是花香、草香、泥土香;耳中是孩子快乐的嬉戏声,是鸟儿轻柔的鸣唱声,是小河欢快的流淌声……
这时候,在“故园”里,一定有红红的炭火,映照着每个人幸福红润的笑脸。母亲纳鞋,妻子绣花,孩子在她们中间嬉闹、追逐……
“母亲,妻儿,炭火……”凝思的诗人被风雪声惊醒,只见茫茫的原野,风在呼啸,雪在击打……
痛,在心中萦绕。
●
我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强烈对比的画面后,对《长相思》有了一种思念之情。于是,读而吟,吟而诵。每诵之,皆有湿热的泪珠滑向脸庞。我似乎就这样爱上了《长相思》。爱上了如此寂寥、孤独、忧郁而伤感的纳兰性德。我也很想要我的孩子们也如我一般,沉醉,眷恋。在词的语言与韵律撞击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面,亲近词,亲近纳兰,亲近《长相思》。于是,我开始思考: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如何让词的意境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呈现?如何去感悟诗人的身心矛盾?
根据我自己读《长相思》的情感体验,我有了比较清晰的想法:一、读。读出天涯行役之苦,读出故园亲近之暖;二、想象。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构图:行役图、分离图、原野亮灯图、风雪击打图、“故园”美景图……三、对比。感受身与心的矛盾,感受天涯与故园的反差。
●
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之后,我开始准备引领孩子们走进《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对话。在实践的过程中,采用了王老师的几个办法:
读——反复读词牌名——想——你最初的感觉是什么?
读——一字一句读词——想——哪些字眼触动了你的心?它们在诉说什么?
听读——听老师读——想象——头脑中呈现怎样的画面?
思考——身与心之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想象——诗人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故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有滋味,我还在黑板上将这首词以语线走向做了朗读示意图的板书。
在读的过程中,加上了适时的语言激发与诱导并辅以动作引导。
●
读词牌名后,孩子们说:感到一种浓浓的思念之情,情长意浓;是许多次的、反复的思念;仿佛看见一株独自立在山坡上的小草,迎着风吹,瑟瑟发抖,寂寞、孤独、无奈、无助;好象有种立在万丈雪峰之间的感觉……
读词后,“山一程,水一程”在诉说:诗人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河,跋山涉水,无休无止。
“夜深千帐灯”在诉说:思家的人儿都在灯光中幻想自己的家园,思念自己的亲人。
“聒碎乡心梦不成”在诉说:这风雪啊,不仅刮碎了诗人的梦,也刮碎了诗人的心。残忍的风雪,竟然连做个回家的梦也不让!
孩子们看到了诗人远行的脚步,留恋的目光,身在远行,心在依恋。
“故园”美无处不在。是那么亲切而温暖。画面一幅幅呈现,可现实呢?却是“风一更,雪一更”是“夜深千帐灯”。
●
而能有这样的结果是为什么呢?是我自己感动太深所以才能引领孩子们感动吗?是因为我的课前充分准备吗?是我在课上的激情吗?是孩子们原本天资聪颖吗?是孩子们善于发现且敏感而积极体验的心吗?
也许因为跟着名师在前行,也许因为跟着纳兰在前行,也许因为和孩子们一起前行……
下一次,我将与谁一起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