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感悟随笔文化谈天说地 |
06年12月7日
其实想写这篇东西很久了,但是一直没动笔。每天做些拉拉杂杂的事情,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也许在我自己的意识里,也一直没有认真梳理过这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提出这个问题,是半期测验阅卷的时候。在学生的试卷上,有个阅读题,在一个句子里出现了两种说明方法。试卷却只要求一个答案。问题就在我们几位老师之间产生了:究竟写哪个算对?还是都算对?其中有两位老师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应该是列数字!因为在这个句子里,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说明方法!可是我仍然疑惑着,为什么这是最重要的呢?在孩子们选择的时候,他们不是应该写出自己发现的那种吗?只要能识别出其中的一种,就说明他已经会应用了,为什么非得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呢?那我们要考孩子的,究竟是辨别与运用还是主次的抉择呢?究竟是孩子的发现重要还是老师拟订的规范重要呢?
说起这重要的问题,我便又想起多音字。说起多音字我便头疼。很多多音字我们几乎都是遇到一次便要查一次字典。因为那在我们的生活里确实很少运用。就算要运用的,也是我们同行的圈子里在运用,换个别人,就是北方方言区的人们,也说我们是“咬文嚼字”显得很“迂腐”。我便总是烦恼。不知道学习这个东西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语言文字原本就是拿来表情达意的,拿来交流沟通的,这烦琐的东西一闹,不仅不利于沟通甚至还可能影响谈话的气氛,保不准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人“不解风情”不懂情趣,弄得不欢而散。我都如此厌烦这个东西,这原本应该为人服务却倒过来奴役了人的东西,究竟为什么要学?为什么要这么费神去教?究竟是交流本身重要,还是为了文字而学习文字重要呢?
再说称呼的问题。这语文里的有些东西,实在有些烦琐。就说这“比喻”吧,同样的情况在修辞里,叫比喻,在说明方法里却要称为“打比方”;在修辞中叫“对比”的,在说明方法里却要叫“作比较”……你说好好的,叫同样的名字不好吗?干吗弄出那么多的事情来?究竟是让孩子们弄懂这些问题重要还是把孩子们搞糊涂重要呢?
也说说这吃饭和玩。做父母的,一定认为吃饭比玩重要。认为“吃了再玩也一样啊”。可孩子们显然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这时候的玩和过段时间的玩意义大不一样。现在可能天气正适合,现在也许玩伴多,现在也许自己最投缘的朋友在……如何去介定这谁更重要的问题,显然很难有个标准的答案。
对于集体,工作很重要。而对于个人,身体很重要。我们究竟是应该“带病工作”还是“医好再工作”呢?想起焦裕禄这样伟大的人来。他是带病工作的典型,可是他这样的行为却不禁让人遗憾:这样一心为民的人民公仆,为什么不能好好活着多为老百姓谋点福利?在身体和工作之间,究竟谁更重要?
很多东西,在我的眼里,好象都无法判断。不知道究竟什么更重要。因而,我常在茫然与困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