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标签:
杂谈 |
文字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http://imgcache.qq.com/ac/b.gif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不能小看这六书的教育,这说明当时文字的教学已经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这也是华夏民族在周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文字的传授,乃是文明得以传承,民族文化得以日渐丰富、壮大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措施。这一点和其他没有文字的民族相比较则更为清楚。
这些民族的历史上可能也出现过老子、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出现过《诗经》、《楚辞》这样的伟大作品(当然是指口头文学),但是,这些民族苦于没有文字的媒介和纽带来传承,大多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为世人所知。他们依据的是口耳相传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则容量有限,二则缺少定性,N个人就有N个版本,这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非常不利的。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却很有可能在一场战争或自然灾难中断裂、消亡。
这也是华夏民族在周代的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文字的传授,乃是文明得以传承,民族文化得以日渐丰富、壮大的一个重要条件和措施。这一点和其他没有文字的民族相比较则更为清楚。
这些民族的历史上可能也出现过老子、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出现过《诗经》、《楚辞》这样的伟大作品(当然是指口头文学),但是,这些民族苦于没有文字的媒介和纽带来传承,大多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为世人所知。他们依据的是口耳相传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则容量有限,二则缺少定性,N个人就有N个版本,这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非常不利的。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一些优秀文化,却很有可能在一场战争或自然灾难中断裂、消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