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2009-06-12 09:18:28)
标签:
博海读书随录文化 |
分类: 博海读古论今 |
读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赵博海
题卫夫人《笔阵图》 原文: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
失书先须引八分、章草人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17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我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山东琅邪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多见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锺繇,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评者以为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由于他书法艺术的卓越成就,其书迹为历代所宝,影响极大,有“书圣”之称。法书刻本甚多,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为著,存世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快雪时晴》、《奉橘》、《丧乱》、《孔侍中》,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开篇中就说,书写的纸就是阵地,笔就是战斗的刀枪,墨就是战士的盔甲,水砚就是争斗的城池,心意就是将军,本领就是副将,结构就是谋略,挥笔就出现吉凶,提按就相当号令,转折就是杀戮行为。所以要想书写,“必须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于工作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过去有一个叫宋翼的人常把字写成这样,宋翼是锺繇的弟子,锺繇则非常发怒地斥责叱他,宋翼三年不敢见锺繇,然后开始潜心改变过去的习惯。每当作一波画是,常常三过折笔;每当作一竖时,要常藏锋而写;每作一横画时,要如列阵而排云一样;侮作一戈画是,要如百钧之弩发的劲力;每作一点时,势如高峰坠石一般;每作一勾时,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带使转笔画,要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之笔画,如足行千里之趣而骤之。宋翼还对自己的书法感到有些不足,在晋太康时期有人在许昌打开锺繇墓,得到期《笔势论》,宋翼而读之,依据书中的方法学书,使之名声大振。在其真书及行书用笔中,都依此法用之。
如果想学习草书,其实还有很多方法。须要缓前急后,字体形势,要状如龙蛇,相钩连而不断,而且有时须棱侧起伏,用笔也不得使齐平大小一一等同。每当作一字须有点的笔画处,且作其馀字时,要从总的需要来安排,然后安点须空中遥掷笔而作之。其草书,也还复须有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也不必太急,使墨急于不入纸。若急作,意境就浅薄了,而笔画即直过而平滑。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书时,不需用此势,而用击石起波之意也。如果是真书及行书的话,可以都用这些方法。
在书写前须引用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如果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在少年时跟卫夫人学书法,认为是很高的境界;等到渡江北游名山后,见到了李斯、曹喜等人书法,后又到许昌,见到锺繇、梁鹄的书法,以后又到洛下,见到了蔡邕《石经》三体书碑,又从兄长那里,见到了张昶《华岳碑》,才知到跟卫夫人学的书法,是“徒费年月耳”。遂后开始改变自己来思考,探索书法的本质,在学习各种碑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现在已时年五十三岁,“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要把它收藏在起来,“勿传非其人也”。
2009年6月11日写于辽宁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