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询价还是抬价

(2009-08-11 07:31:42)
标签:

名人博客

炒股博客

博客排行

博客看市

证券市场

股票

询价还是抬价苏渝

本文发表于2009-8-10 京华时报 财经评论版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8/10/content_451059.htm

    新股发行改革之前,中国股市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级: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边是风平浪静的“维多利亚港湾”;一边是惊涛骇浪的“百慕大”。随着新股发行改革的推出,投资者都寄希望于改革后的询价机制应严格按市盈率标准,不得高于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寄希望于发行时就推出全流通,不留尾巴,避免发生持有大量大小限的机购恶炒新股以便日后大小限高价减持的现象。结果怎样呢? 

   从新股发行改革后的第一单桂林三金开始,新股发行市盈率越来越高,新股不败的神话连续剧一出出地上演。上周二,光大证券网上发行粉墨登场,其申购价格为21.08元,发行市盈率为58.56倍,不仅高于以51倍市盈率发行的中国建筑,同时也创出了A股历史上第五高的发行纪录虽然它只比80倍市盈率发行的中国远洋慢了几海里, 但无疑巳快得离谱了。

    光大证券、中国建筑高价发行反映了什么问题? 

    首先,这说明了新股发行改革走了一回换汤不换药的过场。所谓的市场化发行使询价制成了抬价制,大机构操纵市场定价,新股频频以高市盈率发行,折射出在监管层淡化了“窗口指导”之后的发行机制本身所隐藏着的弊端。询价机构竞相报高价、保荐人的价格“指导”以及上市公司融资的“底线”,造就了市场化发行成为上市公司大肆圈钱的提款工具。新询价制度存在利益输送弊端,表面上看“随行就市”,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实质上是都不愿打都不愿挨。询价形同虚设,机构为了拿到稀缺的筹码,宁可白白送给上市公司高溢价,反正上市后有二级市场的炒新族买单,他们又被打又愿挨。 

    其次,这为二级市场的暴炒埋下了祸根。因为网下申购要锁定三个月,若不恶炒届时很难全身而退,故机构会利用资金和筹码的优势,撮合一个更离谱的开盘价。像成渝高速,开盘价7.60元,涨幅高达111%,随后上演飙车大赛,最高飙到320码,上市当日最高价达15.25元,最大涨幅达320%,成为IPO重启以来上市首日涨幅最惊人、随后跌幅最惨烈的股票。这毋庸置疑将新股泡沫推向了二级市场。其祸害还在于,在新股高市盈率参照下,那些同行业的老股也会群起效仿,向新股市盈率比肩,从而使二级市场成为惊涛骇浪的“百慕大”。 

    发行询价制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遮羞布,一方面凸显出新股发行改革的不彻底和缺陷,另一方面折射出询价机构高报价的黑洞。在现有机制下,除了上市公司、保荐机构和一级市场幸运的中签者是既得利益者之外,整个市场都是冤大头。 

    要防止发行询价制成为抬价制,又要保证新股以合理的价格发行,重点在于约束参与询价的机构。同时,监管部门有必要为询价制定一个封顶的市盈率上限。只有兼顾市场各方的利益,询价制才不会成为变种的怪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