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医改、医学模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基本医疗广覆盖等新形势,医学教育工作也正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上。医笑粗略谈谈几点对医学教育的思考。
一、从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现状来思考医学教育方向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现状都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结构不合理,三是分布不均衡,四是能力与水平不高,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以广西为例,根据2010年统计,在总量上,广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千农业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远低于全国平均。在结构上,广西全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高达70%以上;在农村乡镇卫生院,中专及无学历医务人员占60%以上。广西社区卫生中心的技术人员数只占0.5%。广西每万人口拥有疾病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分布上,城市卫生人力相对饱和,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城乡卫生人力资源的分布呈倒三角型。优质的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农村地区卫生队伍远低于城市地区。在能力上,主要体现在城市社区全科医生、农村乡村医生普遍存在着学历低,职称低,缺乏系统培训,技术水平不高等现象。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还严重缺乏心电图、X光线、B超检验等各类医技人员。另外,由于农村重医疗、轻预防现象严重,普遍缺少合格的公共卫生、口腔、营养、康复和卫生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不利于农村居民在新医改背景下获得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
随着新医改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措施落实、医学模式转变,意味着我国医疗保健关口全面前移,卫生资源整体下移,这将进一步影响社会对卫生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理清当前医药卫生人才现状,分析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才能结合不同类型医学院校的定位,提出明确的医学教育的办学方向。
二、从我国医学高校办学模式来思考培养定位
我国原有独立设置医药类高等院校124所,为适应国家创建“一流大学”的战略需要,20世纪末,在教育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导下,掀起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合并的高潮。目前,我国尚存全日制普通医药高等院校76所,它们分别属于中央和地方两种管理体制。在办学模式总体上分为综合性大学中医学教育模式和独立建制医学院校模式。按行业又划分为西医、中医、药科三类;按综合实力和办学规模,可划分为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三个层次。
不同办学模式下的医学高校,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比如部属高校属于研究型大学,可以培养“顶天”型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为主;而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我国大部分医学人才培养责任,比如省属医科大学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自然应以培养“顶天立地”型的多层次卫生人才培养为主,而地方一般性医学院校多以教学型院校定位,自然应以“立地”型适用卫生人才培养为主。
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尤其是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可及的背景下,非常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康复医学人才;我们的新医改动辄数亿、数十亿的财政投入,需要具有医学背景的复合型卫生管理类人才;在不断激化的医患矛盾、逐渐淡漠的医学人性现实中,呼唤着卫生人才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在这一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转型时期,在基层对全科医学人才急需的过渡时期,不同办学模式下的医学高校,必须依据自身定位,调整发展思路,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医药卫生人才。
三、从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来思考医学教育改革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学位、培养过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评价等构成要素。与医学模式转变、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相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依然不够彻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影响依然很深,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依据的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以学科为中心,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依然很普遍,因此,构建我国新型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结合教育部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逐步完善临床医学、护理学、预防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放方案,从加强素质教育,提升职业精神,加强实践、实训、实习,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能力等方面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从提升教学管理科学水平、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基地建设与评估等方面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从我国政府政策支持来思考医学教育发展环境
医学教育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实践性强、成本较高、培养周期长等特点,因此,精英教育是世界医学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时代,医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医学教育无论在师资、经费,还办学水平上都相对落后,因此,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应重点支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医学精英教育,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应从政策上明确地理顺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尤其是政策应明确规定附属医院的教学、医疗、科研的职能,强调临床教学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给予编制、经费等政策支持;最后是让附属医院参与到大学后教育、继续教育体系中来,在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中给予有力的支持。
医学教育必需紧紧抓住新医改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社会对卫生人才需求的实际,遵循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基准,大力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优化医学教育的外部环境,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