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对消费行为的分析的“三步曲”包括:1、对消费行为提出效用最大的行为假设;2、把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抽象为价格、收入和偏好三种常规的经济变量,并通过预算约束线和无差异曲线来描述这三因素及其变动;3、利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方法确定消费行为的一般选择规则。
效用与效用最大化假设
效用(utility)是用于衡量人们在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心理满足程度的指标。例如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康复就是一种效用。另外,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的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在不同临界水平上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或表示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消费使总效用发生的变化。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消费单位,其边际效用会呈递减趋势,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比如对于教授和普通住院医生来说,收入差距非常大,同样发给他们1000元的年终奖,他们额外满足程度会大不一样,对高收入的教授来说,其效用要相对较低。又比如吃冰棒,前三根冰棒的边际效用很大,而到第四根冰棒吃不下去的时候,边际效用则为零,而到第五根、第六根时,边际效用甚至为负效用。分析消费行为时,经济学家提出效用最大化假设,效用最大化表示消费者具有通过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获得最大程度满足的动机。通过这种假设,我们才可以对消费选择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
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line)表示在给定收入水平上下,消费者在支付能力限制下的消费选择机会的最优集合。假设卫生服务价格为P1,非卫生服务价格为P2,总收入为M;如果总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卫生服务,则可购买B1=M/P1量的卫生服务(X轴上),如果总收入全部购买非卫生服务,则可购买B2=
M/
P2量的非卫生服务(Y轴上)。将B1、B2连成一线,即预算约束线。线上任何一点,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综合都等于总收入。若约束线右侧任意一点如F点出,都会超出消费者水平(见图)。为了避免三种及更多种类商品的多维预算约束线,经济学家通常把讨论商品或服务的购买量置于横轴,其他商品则放在纵轴。预算约束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了横轴所需的商品对纵轴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两因素影响预算约束线的变动,一是相对价格的变动,比如所购买商品价格上升了,则预算约束线则顺时针旋转,消费需求会减少;而如果所购买商品下降了,则逆时针旋转,消费需求会上升;二是收入水平的变动。收入变化表现为预算约束线平行地向外或向内移动。

预算约束线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e)是指可给某个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满足的不同商品的组合,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形状反映了不同消费者偏好的差别。无差异曲线的属性包括:首先,较高(或较低)无差异曲线代表较大(或较小)的效用满足程度。依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消费者总希望达到较高无差异曲线;其次,无差异曲线平面图上的任意一点,都能找到通过它的无差异曲线,但无差异曲线永远不能相交。另外,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表明在收入与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效用,增加一种商品或服务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获得。预算约束线显示了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即两种商品购买量之间客观存在的替换关系;而无差异曲线则反映对于消费者主观评价而言,满足同等效用水平前提的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无差异曲线几何形状是一条凸向圆点的曲线,反映消费者主观评价中不同商品替代率随着已有商品组合变化而变化。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要保持相同满足程度时,增加一种商品必须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边际替代率呈递减规律,说明连续增加某一商品时,消费者所愿意牺牲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它实际上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斜率逐渐减小,形成了一条凸向圆点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
消费行为的一般选择规律
购买能力和购买愿望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预算约束线代表能够购买物品的组合,且认为这些组合给他们带来的效用相等,体现了购买能力,但消费者总希望效用最大化,即最高的无差异曲线;而无差异曲线则表达了消费者的消费偏好,限制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是预算约束,为此,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结论:人们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无差异曲线是与预算约束线相切的那条。两条切线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正是理论意义上的最优选择点或均衡选择点,如图中的E点,在这一点上,消费者用现有收入,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可获得最大满足,我们也称之为消费者均衡点。在消费者均衡点上,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如图,当健康时,A点显示看病(V)和将收入用于其他方面(Y)之间均衡。健康者的偏好是除了看病外,他们的收入有强烈的动机购买商品上(Y1),并且看病的次数为V1,这导致了效用水平I1。当患病时,消费偏好则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购买其他商品,把就诊看病看的更重要,这种结果在E点上形成新的平衡。

消费行为选择图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需求曲线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s)是指收入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通常消费需求随收入增加而提高,此正向收入效应的商品被称为正常商品(normal
goods),而负向收入效应的商品被称为低档商品或劣质商品(inferior
goods)。如肉食类为正常产品,大米则为低档产品。正常商品的弹性为正数,而低档商品的弹性为负数。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s)是指完全由于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消费需求的变动,它意味着价格与需求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需求曲线一般朝右下方倾斜,反映需求与价格反向变动关系,而替代效应的反向关系是无条件的。需求曲线的反向关系是有条件的:1、如果是正常商品,当预算约束线内移即实际收入下降时,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因而,二者复合效果是需求量减少,因而派生出朝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2、低档商品时,需要假定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这时替代效应是负的,导致需求量下降,然而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是正的,收入下降时需求会上升,因而会抵消替代效应方向发生作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两效益的结果依然是需求下降,可以画出正常的需求曲线;而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二者净结果是需求上升,就可能面临朝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间存在的差额。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第一个单位的商品比最后一单位商品对他具有更大效用,他本来愿意为第一个或比较靠前的那些单位的商品支付更多的钱,但由于存在普遍的市场价格,而不必那么做,就形成了消费者剩余。观察和度量不同市场结构和政策作用导致的消费者剩余损益情况,是评价这些市场和政策的重要分析依据。
替代品和互补品
在微观分析中,价格都是相对的,某一商品相对价格变化,也意味着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并且也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因此,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引起该商品的供求关系,还会一起其他商品或消费需求的变化。根据类型不同,分为替代品和互补品两种情况,如缺乏维生素A,有两种办法解决,一种是找医生开维生素A的药品,另一种是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这两物品就互为替代品。又比如注射器与注射液的关系就是互补的,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完成注射服务;他们互为互补品。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变动的数量关系可用交叉弹性来描述。所谓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具有替代关系的商品,其需求的交叉弹性大于零;具有互补关系的商品,其其需求的交叉弹性小于零。
本文经济学原理参照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
阅读经济学知名专著,结合自己医药卫生服务知识,撰写自己眼里的卫生经济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