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
价格是从市场上获得某商品必须支付的货币数量。经济学认为,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资源配置的信号。市场经济下,供给和需求决定了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商品和要素相对比价是相对稀缺程度的显示信号。医学教授诊疗挂号费高,基本原因是医学教授专家资源较少的限制,相对于需求的稀缺程度比住院医师要高。
需求
需求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上所选择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和愿望,二是购买能力。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相对价格的变化。比如心脏病人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与球囊血管成形术虽然手术不同,但效果一样。一旦某一手术形式的价格上升,则另另一种手术形式的需求就可能增加。经济学尤其重视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并把商品的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作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可表示为数学方程式D=f(P)。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横轴表示需求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把散点图联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需求量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化关系。沿着需求曲线移动的经济涵义是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则表示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还有收入,收入能增强购买能力,刺激消费需求,收入越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高;其次是人口因素,比如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增强,会带来庞大的养生保健、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病诊疗等市场需求;另外,时尚、偏好等因素也会影响消费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有中医的传统,受到很多人的偏爱,则会刺激中医的诊疗市场。
供给
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有两个条件,一是出售愿望;二是供应能力。影响供给的因素的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价格,价格越高,生产的量就越多。经济学把商品的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称做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可表示为数学方程式S=f(P)。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横轴表示供给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把散点图联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与价格存在正向变化关系。沿着供给曲线移动的经济涵义是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变动,而供给曲线本身的移动,则表示价格以外的因素变动导致的供给量的变化。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还有生产该商品所需资源的价格,比如药物原料价格上涨,必然带动药物价格的上涨,导致供给的减少;其次,市场上同类商品的供给者数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随着社区卫生的完善,合格的全科医生增加,居民的医疗保健机会就也将增多,直接影响供给;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的提升与革新、供给者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体制和政策的变动等也影响着供给。
供求规律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放在同一图中,两曲线交点决定了需求方和供给方所能共同接受的价格。供求线交点E为均衡点(equilibrium),与之对应的价格(P)与数量(Q)为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E点对应的价格是均衡价格。E点以外点对应的价格,供给和需求不等,属于非均衡状态。假设一项全民健康保障计划获得通过,在其他条件固定不变的条件下,需求曲线则向右移动,卫生保健均衡价格与数量将增加。由于价格上升和消费量增加,会导致卫生保健费用上涨。当政府调低了老年医疗保障的医疗费用补偿率,医疗机构会提供更多非老年医疗保障计划的诊疗服务,政府政策将造成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价格降低,数量增加。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自发存在向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和调整趋势,这一机制称作市场供求规律,其包含两层关系,第一是价格是由供求两因素决定的;第二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调节作用。市场通过供求规律实现其资源配置机制。供求规律的实质是强调:在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当供求价格关系显著偏离均衡状态时,就自发出现一种使之趋向平衡变化的力量。

供求关系与价格图
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被价格变动引发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简称价格弹性或需求弹性。而由价格引发供给量变化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率称为供给价格弹性或供给弹性。不同商品需求弹性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供求价格弹性取值包括从零到无穷大。当价格弹性为零时间,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完全没反映,对挽救生命抢救的需求就属于此类,价格上升则肯定导致消费支出的增加;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无反应,需求没有弹性,如对某些疾病晚期患者,他们对想花多少钱治疗都有自己的尺度;当弹性系数等于1时,价格上升10%导致需求量降低10%,消费支出不会有变化。当弹性系数大于1时,消费者是有相对反应的,此时需求有弹性,价格上升会引起消费者支出的减少。在供求曲线不同位置上供求与需求的弹性各不相同。以需求弹性而言,通常在较低价位上,需求弹性较大;而较高价位上,需求弹性较小,因为价格的上升很容易引起其他产品的替代,从而导致对该产品需求的减少。供给曲线也是在较低价位上,需求弹性较大,但原因不在于替代品难以程度上的差异,而在于生产能力利用程度不同。

供求价格弹性取值范围
对供求规律的干预
供求规律的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学领域,对供求规律的干预有一定的分歧,然而也存在共识,比如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市场干预具有某种必要性,根据国际上的“基本需要”原则,对社会成员最基本需要的基本医疗保健、食品和其他生活需要的产品等,都需要采取非市场手段来实现;经济学家还认为应当注意对供求规律干预方式的选择,如对基本药物的供求,政府采取取消市场机制直接定价,并使患者免费获得的干预方式,然而它并不能取消供求规律的作用,免费获得容易导致使用过度或供给短缺的困境,而最佳的干预模式是采取与供求规律兼容的干预和调节政策,如政府在直接定价基本药物的同时,补贴居民一定一定比例的药物费用,从而既不违背供求规律,又能有效地为广大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医药服务;经济学家虽然承认干预的必要性,但还是会对现实中的干预必要性、合理性有分歧,因为干预的背后往往是部门利益或局部利益发生着影响。而实际生活中,不少干预行为既缺乏效率,又不符合公平的原则。其实,干预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完全性。依我国的卫生市场来看,存在着供给的不完全性,比如我国医疗领域,国有公立医疗机构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医疗市场竞争不充分。一旦新医改推动的多元化办医政策干预的成功,竞争对手加入,分享医疗市场份额,则会使公立医疗机构的价格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另外,也存在需求的不完全性,其典型的现象叫买方垄断。在医疗保健上,当消费者结成团体来形成他们的购买力量,然后从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方得到更低价格时,这种买方垄断就出现了。
本文经济学原理参照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
阅读经济学知名专著,结合自己医药卫生服务知识,撰写自己眼里的卫生经济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