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观察
科学研究离不开观察,而观察不是纯客观的,具有选择性,比如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如何观察?经济学研究的观察事实有三种类型,一是直观性事实,可被个人直接观察或感知。“眼见为实”,比如某医院某类药品降价15%;某单位接受访谈15名职工对药品价格均不满意等。二是整理性事实,通过统计程序整理产生的事实,比如根据《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84.0元,比上年减少3.2元。这类事实信息数量大,更新速度快,产生程序体现了相关理论假设和复杂统计技术,广泛了解和适当解释这些事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三是标准性事实,指经济分析所揭示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某些典型关系。比如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减少,个人疾病诊疗费用负担将越来越重。又如经济学家喜欢把健康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用生产函数表达出来,健康=H(如遗传,年龄、性别、种族等,医疗服务、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这都属于标准性事实,其特点是直接介入分析成分,具有理论假设的含义。
科学方法的结构
科学方法结构的起点是现实生活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P1(problems
1);接着在既有理论知识和实际观察基础上提出初步的假设性理论TT(tentative
theory);接着通过实验过程或经验分析法来排除不真实的理论EE(elimination of
errors),然后在新认识起点上提出新的问题P2(problems
1);并开始新一轮的科学探索。这一过程,一方面排除某些不真实的理论假设,另一方面,也对某些理论假设提供阶段性支持和验证。
经济学家把对问题的理解转换成某个或一组相互联系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造特定的条件性预测,通过观察和分析经验性证据来检验这些理论假设。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互动构成经济学进步的动力。经济学假说为运用度量和检验技术进行经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而案例分析和计量研究又为甄别理论的真伪优劣提供了检验材料。
经济学具有非实验性。科学基本程序是通过经验证据来检验假设和回答问题。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可通过“可控制性实验”来提供检验理论假设的经验性证据,而经济学主要通过对微观主体行为和宏观经济变量的观察,通过对经济变量变化的记录和统计,并运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技术,对理论假设进行真伪优劣的甄别。但是,经济学家往往通过构造“思想实验”环境,并利用说学、统计学工具来探讨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他条件不变而某个因素变化时因变量发生的变化。由于经济学的非实验性,即便在实证分析领域,也会出现相互竞争的理论假设长期并存的局面。
经济学家的意见分歧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无非有五方面,一是认识参照体系差异导致意见不一致;二是经济学家有时未能清晰区分经济学分析中长期和短期问题,或未能向公众清晰解释二者区别;三是认识倾向和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四是学术研究规则不完善;五是存在突出或放大意见分歧的利益机制。虽然职业道德、同行评价、学术规则等因素都对经济学家行为产生约束,但并不能消除利益机制的影响。同时,媒体对经济学家不同意见的偏好与渲染,也有显著影响。然而,看到经济学家分析的时候,也要看到共识。
对我国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经济学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与他们对医疗卫生领域评价时选择的评价体系不同有关;与未能从卫生体制改革长期政策与短期加大卫生投入、保证基础医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具体措施的解析不清有关;与医疗卫生领域中,政府与市场各自发挥何种作用的认识倾向与理念不同有关;与没有经过很细致的经验性证据检验、不重视严谨的经济学分析等学术规则不完善有关;与卫生经济学家有意为不同的部门利益喊话,并被媒体渲染和吸引公众眼球有关。当然,看到争议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对医药卫生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的共识、看到他们对加快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共识。
不成定论的结论
经济学必须将理论假设与经验证据相结合起来。然而,经济学的科学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经济学家需要经常对于如何行动问题发表规范性意见。由于规范性分析不同程度涉及价值判断,利益因素的介入往往使得规范性判断问题复杂化。二是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非实验性,使得经济学即便在实证分析场合,其科学功能发挥也受较多限制。一方面经济行为影响因素复杂,经济变量往往难以度量或度量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经济学的非实验性,实证领域的理论假设虽然逻辑上可得到检验,但实际上经济变量变动通常不能满足“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条件,因而,把理论假设与经验证据相对照时,在解释检验研究结果时,仍可能发生歧义。
本文经济学原理参照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经济学原理·中国版》,卢锋著。
阅读经济学知名专著,结合自己医药卫生服务知识,撰写自己眼里的卫生经济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