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不发原创了,其实有几个主题想写,而且看了很多的材料,比如美国医改等。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工作、生活与学习之外,能静下心来写点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结婚之后更是如此。虽然不写,但自己却从未停止思考过。比如前天看《建国大业》后,一直纳闷那些大腕明星大都执外国护照,加入外国国籍,哪有资格演这类史诗性的建国大片?想不通啊,呵呵!
上次去内蒙古,又回安徽老家,接着是接母亲来南宁,好好的陪她两周。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县城,也没上过学,是全家里最任劳任怨的人。把她接到城市里玩是我多年来的夙愿。在第一次与和谐号列车、航空飞机、软卧火车等交通工具及与这个花花绿绿的城市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母亲平静面孔后面是难以抑制的激动。长期以来,母亲心脏总有些问题的,甚至每年都会晕过机会,但检查不出原因。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其心速时快时慢,医师连处方都不知道怎么开,只是劝说母亲回去多休息。我知道,母亲是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母亲走后,心里一直空荡荡的,很多工作都静不下心来做。中秋近了,给家里邮寄了一个4公斤重的大月饼,父亲母亲都很高兴。他们高兴就好。其实,象我这样的儿子,不管走多远,心始终与父母在一起的。
开学后的工作并不是特别的忙,应付起来非常容易,与以前在医院相比,工作量应该是以前的三分之一!不过,觉得有些懒散了,也变得更加沉默。很怕自己越来越行政化,怕离学术越来越远。最近,学校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学术沙龙已经正式举行了。昨天第一期沙龙的主题是定性研究技术概述,老师和研究生们讨论的都很激烈,如果不是因为时间有限,讨论还会更火爆。通过这次沙龙,我准备对医患关系构建课题的结题报告以及对国际医学教育的调研设计做进一步的修订。我希望这样的沙龙能定期搞下来,如果下次红叶同学能讲讲循证公共卫生决策,大家在激烈讨论讨论就好了。红叶今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学了三个月的循证医学,讲的应该非常生动,不过我还是希望他做举例实战的讲坐,少点理论阐述。冯老师点名让我做学术沙龙的召集人,还要我主讲一期沙龙,其实,我还真不知道自己学术上有什么东西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压力挺大的。
再说说教师节吧。导师连请了学生们吃了两顿饭。导师今年博硕招生规模从以往的各招一个增加到各招三个。和往常一样,吃饭的时候老板会和我谈课题研究的事情,包括课题背景、科研方法以及工具使用等。导师在卫生系统摸滚爬打十余年,对宏观问题的精确把握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导师提出了实实在在做事,不要弄虚作假,相互之间多沟通等要求。不过,给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他通过举一些细小典型的例子,对我们做人做事的指导。我想,做人做事应该是做学问的基础吧。人毕竟是社会人,做学问也应该是人的学问。
终于拿到英文原版《Managerial epidemiology: practice, methods, and
concepts》,据说价格折合人民币达上千元,准备接下来花点时间把它看完。还有一件事情是今天拿到大学学报,发现我作为第二作者的有三篇,第三作者有一篇。其实,在过去的一年,我完成的论文有近二十篇,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发表的,自己都处在第二、三、四作者的位置。不过,我并不在意,因为是否第一作者对我助教来说影响不大。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我对已经发表的论文都不满意。
今天晚上抽空去教室听了医患礼仪讲座,虽然主讲者曾担任过医院院长,但讲的内容明显是跑题的,还是没能和医疗很好的结合起来,也不够生动。另外,来听讲座的人并不多,教室空了近一半的位子。据了解,这所医科大学的学生热衷于唱歌、跳舞、环保等社团活动,甚至在全省得了大奖。一个医学院校有必要把社团活动过度集中到这里吗?我们学生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何在?我并不反对医学声枯燥医学学习背后的娱乐,但过度的偏向引导会让学生产生错觉,那是很可悲的。个人认为,大学是教与学为核心的场所,老师要专心于教学,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课件、讲义,既要把基础知识告诉学生,更要把学科最前沿的东西介绍给学子们,而不应天天搞科研或者四处讲学,上课时就照本宣科一番;学生们的第一要务是学,学的是医药卫生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管理等。唱歌跳舞好,环保意识强,那不是医学生的第一要义,甚至也不是其他专业大学生首要要义。因无止境的唱歌、跳舞、环保活动,导致学生经常旷课,甚至阵阵有辞的场面,绝对是一所大学的污点!
来学校快一年了,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感慨……一言难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