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字的三两事(原创)
(2009-04-20 10:10:44)
标签:
文字写作医笑而过教育 |
分类: 医笑漫谈 |
六年前,我在安徽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学院就读本科,当时担任学院激流文学社的副社长,负责文学部、新闻部与《激流》编辑等工作。那时,我经常在校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诸如《都市漂泊》、《如水青春》等诗情画意的豆腐块。我还利用每周的文学沙龙,集中一群同学一起写稿、编辑讨论文稿、研讨文学现象、请学者做讲座等。那是个爱做梦的年代,总能很巧妙地用一串又一串的文字形象地拼凑出躁动的青春思绪。其实,我的文笔一直都很差,但我没有选择回避。大学一年级时,我每周都想方设法写两到三篇文章,只是没有一篇被发表。令人欣慰的是,到了大二,豆腐块文章就陆续发表了出来。随后,我还多次被一些文学社团邀请去做写作方面的讲座。可是,没有任何独门速学速成写作技巧的我,只能一味地劝说“正因为不会写,才要拿起笔大胆地写;如果不写,就永远写不出来”。以这个信念,我在每周的文学沙龙中创新了“社员文稿自我鉴赏”的主题活动,得到很多文学爱好者积极响应。随着社员们优质稿件的越来越多,文学社发表的豆腐块文章渐渐超过校报副刊的半壁江山,后来还成了大家就业时无往不胜的法宝。学习卫生管理专业,和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一样,文字表达能力也至关重要。当然,笔者本人也受益于那些豆腐块文章,使自己有机会在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医院办公室工作。
工作不到一年,就开始正式接触医院的宣传工作。这时相关的文字工作大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套路,且需要在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医院工作动态的基础上来写作。那些靠着自己的个人思绪和小聪明来摆弄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显然是不合适宜了。起初,面对陌生的文字工作,我时常也会觉得力不从心。一篇新闻、讲话稿、事迹材料、工作总结,总是被上级领导编辑的面目全非。但是,如今再翻翻那一页又一页的修改文稿,那简直是一本经典的办公室写作教材。在工作的第二年,我遭遇到了可能是自己有生以来最棘手的文字工作,那就是编撰附属医院那部分校志内容,重点是1991至2004年的教学、科研、医疗、党政管理及人物简介等内容,在原先内容基础上新增三十多万字。编撰史志最重要的是文字叙述要与真实历史相符合。医院临床工作非常忙,而且十五年的时空变化,把每个科室的历史都写好写实非常不容易。那段学校七十周年将至的日子里,我每天精神高度紧张地穿梭在医院的七十多个科室之间,多次找数百个中层领导、医学专家等核对那些经过一次又一次编撰的校志材料。甚至晚上做梦的时候,都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编撰与校对校志。不过,顺利完成这项文字工作,使我对医院甚至整个学校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我后来从事其他工作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