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个下半夜,萍胃痛地受不了,陪她去急诊。急诊的人并不多。经过初步诊断后,做了一个血液检验。在检验科取单窗口,发现萍的性别被写成了“男”,我就想,性别错对诊断影响不大,就不修改了。刚要离开,又想到工作人员是不是把名字弄错了,那对诊断结果影响可就大了。于是,转身告诉工作人员说:“你看看这是性别错了?还是名字错了”。对方只是“哦”了一声,头也不抬地接过单子,修改完后朝窗口外一扔,转身潇洒地走了。我很想听他说一句话,倒不是道歉,而是对这个小小错误的解释,但很遗憾,他没有理会我。那不耐烦表情似乎在表达对我要求修改化验单的不满。好像是我错了!我毕竟是在这家医院工作,而且我和他们基本上脸熟,竟然也就这待遇!有些无奈,感到悲哀,但却一点都不觉得恼火!
性别错了,名字错了,检查项目漏检了,这些细节性错误都被我鬼使神差地碰到过。特别是上次检查项目漏检,害的我花了不少精力才补上。好像他们漏检是有理由的,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而我去找他们补上是没事找事,是专门找麻烦的。很多业内人士会说,现在的医务人员工作量何其大,这点小小细节性错误是必然会发生的,是必然存在的,是可以谅解的。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批判这种事情是一种吹毛求疵!的确,我们都是人,都不是神,都会犯错误。但犯错误后的态度如何?犯错误难道就不需要去纠正?难道我们可以找各种理由来宽恕自己犯的错误?我们的民族习惯了“不认错”,即使错,也是大环境错、小环境错、他人的错在先!
性别、姓名错了看起来是件小事,没有斤斤计较的必要。其实不然!我们的医务人员如果普遍地容忍这种小错,那大一点错或者大错渐渐也会被自我所接受,这就很可怕了。医学必须精益求精,虽然做不到十全十美的零缺陷、零投诉,但零缺陷、零投诉却应该是医务人员所追求的境界!记得年初,单位提出搞服务年活动。服务年从哪里开始?我认为,不在于那些看起来光鲜而全面的活动规划,而应从内心深处的服务意识转变做起,从身边每个服务细节做起。我们需要一种文化去深层次的规范它、需要一种氛围去深入浅出地去营造它、需要一种机制去顺理成章地打造它。职业属性决定了从事医学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心,都有一种神圣的情怀。但这种精神与情怀,真正完美地落实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却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