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十月十四日,我坐在安徽医科大学二号楼一二○宿舍里写了这篇《读〈巴黎圣母院〉》。那时,我大学一年级,对生活的感悟还很浅显,文字也比较稚嫩。那时的自己只是停留在快乐的校园生活中,停留在对未来的憧憬中,停留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这只是八年前大学时代的一篇旧作,如果现在再去读,再去写读后感,或许是另一种文字!
读《巴黎圣母院》
看完这部小说,我长长地叹了口气,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有太多的缺点,同时,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优点。是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许这种人物才更为真实。然而,每个角色似乎总是被“情”和“爱”而束缚着,最终所有的角色都走向了毁灭。一场悲剧就这样匆匆结尾,这让我难免感到非常地遗憾。
我想很多人都会认为最终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已经心心相映了。虽然一个丑陋、一个美丽;一个老练、一个单纯,但最终却只能让灵魂在地狱中相依相偎。我似乎对作品中的每个人都不欣赏。丑陋的卡西莫多虽然诚实忠厚,但却懦弱而又卤莽;善良的爱斯美拉达虽然漂亮,但却单纯而多情;古怪的史洛德虽勤于学习,但被情所惑,最终走向罪恶的极端;多情的格兰古瓦爱幻想却又感情不专一,竟然爱屋及乌,最终竟把自己的妻子爱斯美拉达交给了那个恶毒的史洛德。而腓比斯却是个地地道道的风流儿。
“情”贯穿了小说的始终。那些与主线索有关的其他人物我倒是十分的喜欢。也许妓女雏菊·香特弗娄梨也算个主角吧,毕竟她是爱斯美拉达的母亲。她思念自己的女儿,并因此而整整哭闹了十五年。她相信上帝赐予她的女儿,不会那么轻易地又被夺走。她爱女儿胜过爱一切。可是,在她终于有机会和女儿相聚的时候,却不能好好地享受天伦之乐。女儿被那些残酷的卫士拉上绞刑架,她也被卫士们踢死。她的命运是悲惨的,连抓她的人都抹着眼泪,连绞子手都流下了同情和怜悯的泪水。
还有那些奇迹大院的怪人们。他们疯癫,他们在社会上的出现常引起别人的嘲笑与讥讽。他们是最受苦的阶层。他们聚在一起自娱自乐,他们痛恨国王、痛恨领主、痛恨那些愚昧地巴黎市民。时间长了,他们的身上似乎就出现了半疯半癫的状态。但他们也是可爱的一群。他们爱护着爱斯美拉达。为了救她,他们中的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愿后退,总是想尽办法去就他们心目中的女神。
对了,还有那个小约翰。他虽然小,却很放荡。他调皮而风流,贪酒而好色。其实,这倒并不是他的本性。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和学习,造就了他的风流倜傥。不过,小说的结尾,他为了救爱斯美拉达想尽了办法,最终让那些人冲上了教堂,但却被那个卡西莫多摔死了。给这个孩子这样的结局,让我非常不满。我始终不理解伟大的作家雨果为什么让这个孩子走进另一个世界。
回过头来,再看看爱斯美拉达和她身边的那些人。爱斯美拉达十五年前被那帮丐帮的人换走,留下了卡西莫多。卡西莫多的丑、爱斯美拉达的出走,使母亲雏菊心碎地发疯。可怜的卡西莫多被放到了教堂门口,并被史洛德收养。没想到十五年后,爱斯美拉达归来被史洛德盯上。史洛德让卡西莫多去抓爱斯美拉达,可惜被那位卫队的队长救了去。爱斯美拉达被卡西莫多吓坏了,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腓比斯,这为悲剧埋下了种子。爱斯美拉达的单纯一次又一次把自己推向深渊。卡西莫多被捕后被装进了耻辱柱的笼子里,晒得他几乎渴死。爱斯美拉达不计前嫌,主动端水给他喝。书里描述到“一个如此鲜嫩、清纯、妖媚,同时又柔弱美丽的少女,以这般虔诚地救援偌多不幸、畸形与凶恶一身的怪物,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任何地方都是感人的,出现在耻辱柱上,这场面更加壮丽”这引起了巴黎围观的群众也争相喝彩。这与那位对义子卡西莫多置之不问的副主教史洛德形成了人性善与恶的鲜明对比。
史洛德的一生几乎没有接近过女人。但他看到爱斯美拉达后就什么也搞不好了。而爱斯美拉达呢,单纯而多情,轻易把自己献给了腓比斯。史洛德刺伤腓比斯,而爱斯美拉达也一落千丈,成为狱中人。史洛德却依然地盯着爱斯美拉达。最终,是卡西莫多救了爱斯美拉达,但他又那么笨,没能及时揭露腓比斯邪恶的真面目。对于他的怯懦,我感到十分不满。在他把石头扔向那些救爱斯美拉达的人的时候,我简直气愤到了极点。是卡西莫多把爱斯美拉达逼上了绝路,是卡西莫多无辜地伤害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最终的悲剧简直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是的,最终卡西莫多把史洛德从教堂的楼上摔了下来,结束了史洛德的生命。而卡西莫多自己也到了那墓中与爱斯美拉达同时死去,一切都结束了!在他们在世的时候,爱斯美拉达始终没有领悟卡西莫多对她的爱,而是对这个怪物颇为恐惧。到了天堂,爱斯美拉达能否从容地接受卡西莫多?未必吧,我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