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一个教授级的老师为我们上专业课。遗憾的是,与以前的老师没有多少差别,基本上都是在读课件,很少有延伸和深入解读的。即使偶尔的一两句解释,也与当前的卫生管理、医院管理的实际相差甚远,甚至漏洞百出。整个课程内容死搬硬套、空洞乏味,缺乏科学性、实用性与生动性。与其去上课,倒不如让我们自学罢了。因而,上这种课确有浪费时间之嫌。
课堂时间仅是短暂的几十分钟,而教材的文字只是最基本的理论。作为一个上了十几年学的研究生来说,已经不需要我们敬爱的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说文解字”。特别是我们这些公共卫生、卫生管理类的硕士生更是如此。比如在讲到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的时候。作为一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研究生,我们需要听到的不是老师读教材里这些原则条目下的枯燥文字,而是希望老师能举一些简单、现实而生动的例子,最好是配一些新闻报道的文字与图片。当然,还可以组织大家结合那些理论对具体的案例进行集中讨论。另外,还可以向感兴趣的同学介绍一些经典参考阅读书目。
在这次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用过于绝对的口吻谈论职工薪酬与医疗收入挂钩的问题。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不同级别的医院有不同运营困境,在经济管理与运营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在不同级别的医院这种薪酬与收入挂钩的程度、原因、方式等各不相同。与其意气风发地一刀切地骂医院,倒不如课前深入地检索资料,切实地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通过精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客观地向学生们传递一些真实的信息。
教材里的内容都是共性的东西,都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教材编写者自身的知识层次与工作背景限制,其编写的教材就必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与不完善性。如今,国家卫生事业、医院管理的各种新政策规定出台的那么多、那么快,书本也明显落后了很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处方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的完善及医院管理评价指南等新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不断地冲击教材理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及时在课堂上重点地补充这些内容。
当然,我的这些想法或许是多余的,或许我更应该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工作,不应该如此耿耿于怀地写这篇文章。是不是真的有些吹毛求疵了呢?或许是吧,即使是,也就让这些牢骚发在博客里吧!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