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书目:
《管理学研究方法》孙国强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P163—P184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P59—P64
为了更好地熟悉、掌握文献分析、文献综述这一方法,并为以后的灵活应用奠定基础,结合上两本方法学著作中关于资料分析方法的相关章节,医笑而过做点读书笔记,聊聊自己的学习心得。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而文献分析是整个课题构思的基础。文献分析也就是针对某个研究主题,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就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加以研究,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题的特定领域中已被思考过、研究过的信息,并以清楚地、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系统地展现、归纳和评述。
文献分析的目的就在于让读者熟悉现有所要研究主题领域研究的进展与困境;提供后续研究者的思考;未来研究是否可以找到更有意义的成果;对各种理论的立场说明,提出不同的概念框架;作为新假设提出研究理念的基础,对某现象和行为进行可能的解释,识别概念间的前提假设;改进与批判现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类研究,发觉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径,验证其他研究。
只有全面、深入地阅读、理解国内外同行的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的研究起点;只有清晰梳理出以往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途径,才能把握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与走向;只有敏锐地挖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法和切入点。因此,做好文献分析就等于凝练出有价值的问题,找到研究的突破口。
那么该如何去选择和阅读文献呢?这里所说的文献并不包括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通俗杂志中的文章或是电视评论,哪怕这些文章也涉及到同样的研究内容,这些资料最多只能作为启发我们思路的某种参考。一般来说,文献资料调研的数量越多越好,但由于相关主题领域的文章成百数千篇,不可能全部阅读,所以更重要的是精读十到二十篇对自己研究工作具有宝贵参考价值的文献,同时泛读几十篇次要文献,并有选择地阅读一般文献的摘要和结论部分。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文献是对自己研究最有价值的文献呢?首先,可以根据文献的相似性来选择。文献中所研究的变量、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所使用的样本类型,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与自己研究越相似越好;其次,根据发表的时间来选择。一般来说,在其他方面的情况差不多,时间越近的研究越有用,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些研究应该是已经考虑了比其更早一些的研究成果;再次,根据研究者在该领域中的学术影响以及是不是权威来选择。其实,这种考虑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因为所有的知名学者都是从不知名走过来的。
那么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呢?首先,文献阅读需要时间、耐心和细致,同时也需要敏锐而有效率的工作;其次,注意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再次,注意每一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再次,注意每一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做的推论等;最后,要注重自己对每一个研究的评价,包括对研究特点与独到之处,也包括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别是方法上、研究效度与研究信度上的不足。在文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初期重广度,中期重深度,后期重评论和检验,注意处理好浏览、泛读与精读的关系。
在对文献进行阅读后,研究者需要对所回顾的全部文献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研究者要对要研究问题的现状有清楚地了解,并能解释自己的研究同其他人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具体地说,研究者需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即此类研究别人是否已经做过?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做的?已得出哪些基本的研究理论?总体上还存在哪些相对薄弱的环节。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要回答:自己要做的工作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是否对现有的文献有所贡献?一个人对某一问题可以侃侃而谈末叶可能有独到的见解,但这并不能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学者,其原因是他不知道同行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研究的,由于这一点,该人的研究能力可能受到同行的质疑。
在文献分析方法方面,刘凤朝在2005年发表的《撰写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文献梳理和评价的三种方式:一是按时间顺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研究进行陈述和评价,其优点在于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流派和观点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他们的贡献与不足,以及他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其优点是能从横向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三是将历史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起来,其优点是即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总之,文献分析还有很多。
在文献分析方面,常见的错误有,一是大量的罗列堆砌文章,简单地罗列别人的观点,误认为文献分析是对其他相关研究的了解程度,而不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最终形成读书心得清单;二是虽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但未做系统、深入地分析、评价,对问题的提炼不够;三是轻易放弃批判的权利,大量引用别人的著作,使自己的论文成了他人研究有效与否的验证报告,也有一些文献分析对已有研究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认为的放大,这样不仅不会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四是回避和放弃研究冲突另辟途径,对有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与现有研究结论相互矛盾时就回避矛盾。
张丽华2004年在发表的《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中指出,文献综述的步骤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概括归纳,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进行收集文献,另外还有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的参考文献目录;其次是摘要,组织资料并连接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结果摘出已知和未知的部分,厘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次批判。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成效,评价其优点和不足,批评性的评论必须具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最后是建议,提出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根据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现状,以及其他专业、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在纵横比较中发现的主流和规律,指出几种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新的研究设想、内容,建议采取的具体措施、步骤和方法,并说明成果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