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大学母校激流文学社李主编第二次向我约 “与大学生活有关,对大学生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可以是就业或者学业等方面”的稿子。
记得2004年6月的时候,我曾应约写过一篇《我的大学》(附后),现在读来,感觉行文过于生硬,且后半部分有些自满的情绪在,的确是质量很低的一篇文章,不过它仍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被刊印在《激流》杂志上!2004年,虽然是我工作的第二年,但对工作、对专业的认识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直到2005年准备开《医院管理学》,随着100多本专业书的逐步阅读和大量专业资料的积累,自己才逐步把精力从烦琐的工作中转移到专业再学习上来,才对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因而,那篇文章的幼稚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次要写,一定要选好角度,可是一直想不到有什么好的角度。单纯回忆大学生活的文字,似乎意义并不大;而谈谈现在的工作,似乎与大学很遥远的事情。不写的话,自己感情上就过意不去,毕竟今年十月就是激流文学社成立八周年。这是一个成就我未来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社团,我曾经为它倾注过很多精力与感情。我是文学社的首届社员,甚至还担任了不少职务,第一期《激流》的出版也倾注了自己不少的汗水。尽管今年春节看到的是一番物是人非的景象,但我依然准备这个“十一”回去看看呢,甚至希望有机会和社员进行座谈与交流。我喜欢沙龙的感觉,如果没记错的话,曾经在一个学期内,我亲自操办和主持过十来次的文学沙龙。我深爱着文学社,不管何时何地!
写什么呢?我至今心里没底。我很想写点工作的感受,当然是写积极、向上的感受,并结合大学的具体学习与生活,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体会,并彻底去除2004年那篇《我的大学》的生硬、直白、迂腐与自满。我想起了曾经在自己博客发表的一篇文章《让我头痛的学弟学妹》,那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点,但我不会让自己的文字具体到人、到事。尽管想了那么多,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写。当然,更担心写不好!
各位有好的建议,不妨提一点,先在这里感谢大家了!
附:
我的大学
2004年6月作者:医笑而过
今夜无眠,静坐床畔,回忆大学点滴,思绪无限,故取出纸笔,仅做留念。我九七年高中毕业,经过三度高考九九年才连滚带爬地进了安徽医科大学。记得军训的时候,一位辅导员谈到未来前途之严峻的时候,自己只是无畏地笑。或许只因为没有未来可做参照,才体会不出以后的艰辛。
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只是被动地感受大学的新奇,但2000年的春天,我走进学校大礼堂举办的首届医学生双选会,穿梭在拥挤的人潮中,每个单位展台前都挤满了手持简历的师兄师姐。他们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手捧厚厚一本本奖状证书并用流利地英语口语和用人单位笑谈双赢,而有的却空手两张自荐信,眉头紧锁地辗转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之间。这个激烈竞争的场面曾让我梦见自己站在角逐的赛场上,裁判却跑过来,果断地用手指向场外,对既无才又无貌的我简短说一个字:OUT。睁开眼,是个梦。出局,从小我就怕被别人喊“出局”——四年寒窗,换来的难道就是出局的冷遇吗?出路何在?我该怎么办?一个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
当对问题的认识深刻到一定的程度,在危机面前就会主动地寻找出路。其实,不少人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盲目生活而缺少深度地思考,而只在结果已成定局的时候才做出深刻的总结,比如中国的国足。我开始找老师谈未来的发展、找师兄师姐寻找经验教训,也只有在预料未来的时候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出每年进步的计划,在每个舞台上进步的计划。比如每个学期自己成绩要达到什么样的期望值,比如如何在英语计算机、专业课、社团等领域渐渐取得好成绩。没有方向的船,它要费劲周折才能到达海岸线,甚至永远都没机会靠岸。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和一帮同学成长成熟的激流文学社,就业时受益而至今依然受益的文学社。往事如烟,时光飞逝,留在脑海里的是那些不老的回忆。文学社是一个舞台,是一个施展自己的舞台,更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当意识到必须利用好这个舞台完善自己的时候,我就开始主动去做一些事情,从一开始每周写三五篇稿件到多读精美文章,最后终于有些文章发表了。其实我的写作水平也很低,只是因为锲而不舍地努力,才不断形成自己的风格。常听一些社员说写不出来稿件或者不会写,他们却不明白正因为自己写不出来,才需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后来,一个晚上编辑十多篇稿件;一个月主持四期文学沙龙;一个学期和一个团队一起编辑首期《激流》杂志。还有那次讲课让我最难忘,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讲课。在卫管301的教室的讲台上,面对近百名的社员,我参照《激流》杂志的文章生硬地讲述如何构思、行文、修辞、点题等写作方法,采用的是互动式问答方式,即我问社员回答,最后我做总结的方式。三个小时讲课,对于别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自己却很激动。其实,那是一次锻炼自己的尝试,人总是在尝试中进步的,比如李阳英语,要求你大胆的说出来,否则你学的永远是哑巴英语。不知道刘小明还是否记得我们在合作化路上漫步,争论着文学社的发展思路;不知道胡明娅还是否记得她生日的时候,蛋糕抹满她的脸;不知道杨佳红是否还记得正是因为文学社才认识了她们宿舍的每一个姑娘,并在毕业的时候请她们全宿舍的姑娘吃一顿丰盛的晚餐;……那里留下了纯洁的友谊,留下了合作的精神,也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线。
我把工作定位在医院是在大二,那时接触了管理学基础方面的课程。由于书本知识的有限,我花大量时间到省图书馆借阅了不少世界著名专家学者写的关于管理思想发展史、世界著名管理案例剖析方面的又大又厚的书籍,这让我如饥似渴地沉浸在管理知识的海洋里。同时我还到每周定期学校图书馆翻阅医院管理方面的最新期刊,接触医院管理最新的知识与信息,还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使自己对管理、对医院管理由一无所知到有感性认识再到逐步有了理性认识,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比如有一次就业面试,我曾对一个医院院长说:“把看病难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医生开大处方是不对的,而更应该看到整个体制问题,涉及到卫生、工商、政府等诸多部门,同时医院内部体制也有关。改变看病难的办法就是逐步地改革体制,协调好各部门的利益。”当时这位院长就赞赏地说:“果然是学卫生管理的,看问题就是全面而深刻。”还有后来在首都医科大学实习期间,我利用大学办公网络的方便,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收集和查看医院文化方面的数据库资料,后来写成一篇三万多字的毕业论文。知识的学习绝不能局限于书本,但在有限地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应该不难,关键是自己愿不愿意花时间。不少人由于单纯和感性而过早地陷入了难以把握的爱情,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这块圣洁之地上,到头来搞的身心疲惫,最终只会有一个毕业时一起失恋的结局。当然不排除部分人是例外的。四年来我成绩只是中等水平,只得过一次奖学金,或许与精力分散太多有关,不过考试有个好成绩对就业是有优势的,但对未来在工作岗位的发展或许作用不是明显的。没有好的成绩,就很没有资格谈论就业。一旦就业,那些奖状证书就可以做纪念品而封存了。其实,四年的大学不单单是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思考提炼那些知识并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去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关键。
我是幸运的,靠着一些发表的文章和三寸不烂之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的。没有几张奖状、没有党员资格、没有背景后台,不过大四元旦的时候我就走遍了北京、济南、合肥、南昌、武汉、南宁等城市的大小医院。记得我经常在晃动地火车上翻阅着一篇篇我做的读书笔记。由于没钱,自己经常在到达的城市的火车站寒冷的候车大厅里坐一夜。天亮的时候,对着镜子洗梳,然后整理好西服领带继续抖擞精神而奔波在各个医院之间。既遭受过无理的冷遇,也受到过热情的接待,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人心,最终,南方某省的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元月份就答应录用我。当我在北京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有多少辛酸,多少枯涩,多少难忘的过去。
大学毕业一年了,还经常回忆那美好的过去。在记忆里,辅导员黄介梅老师留给最美好的印象。她不断地协调自己的工作方式来管理不同年级的学生,给我们以生活上、思想上的帮助。我能感受到她对我的关爱是那样细致入微,但她总喜欢说那是她的职责。还记得那次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她得知情况二话没说,两个小时内就把我送到手术室。因为我入学没买保险,接着她就四处奔波帮我联系报销事宜,还多次到医院看望我。后来,她还经常找我聊天,帮我解决很多很多现实的问题。她唯一的一句话就是“那是我的职责”,这句话是高尚的,而且影响着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如今,我经常把很多事情看成我的职责,而去认真地做。我想我对黄老师感谢最好的方式是:在社会上做一个负责任的好人。
如今,我医院办公室做宣传工作。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激烈,医院的宣传意识急剧增强。宣传费用也由以前的几十万元提高到上百万元;宣告手段由硬广告向软广告和硬广告媒体结合,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电子网络相结合;宣传方式由零散宣传向品牌宣传结合。大学时代所汲取的医院管理、医院营销、医院文化等新理念全用上了,不少的宣传稿件得到医院领导和社会群众的初步认可,自己也亲身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的舞台更宽广了,同时自己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也更多。不过,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整体的宣传理念、处理好与同事与领导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学历等问题又摆在了眼前。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思路。在新的思路下将再有一场新的挑战,不管多么艰辛,在奋斗的路上将永不出局。
大学,在工作中延续;大学,在生活里延续。
2004年6月作者:医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