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之精要(原创)

(2007-06-28 20:33:13)
标签:

流行病学

原创笔记

卫生事业

医笑而过

分类: 医药卫生
 声明:这一系列《精要》都是本人全面学习人民卫生出版社《流行病学》第五版(预防医学类专用)的笔记,字字页页全阅读的精要笔记,由于编辑排版等方面原因,有与教材不一致的地方,请参考教材。如果考试参考用,请根据您的考试重点,有选择的阅读!(其他章节精要可在“我的文章”栏里查找)

第九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指由传染性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致的疾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探索传染病的临床识别标志,评价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和策略,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科学。1854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经典性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来,该学科对预防和控制人类常见传染病麻风病和白喉、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等做出了贡献。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趋势

    一、当前的传染病流行趋势:

    (一)全球:至二十世纪末,人类已成功地消灭了天花,正朝着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努力,并有效地控制了麻风、白喉、鼠疫等多种传染病。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某些传染病的复燃。主要表现:一是一批被认为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病、白喉、登革热、霍乱、鼠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疟疾等。二是新发现数十种传染病,如:艾滋病、军团病、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出血性结肠炎等。传染病控制的成效与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抗菌素发明和使用,免疫疫苗的诞生和计划免疫的实施,卫生宣教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和改善等分不开。

    (二)中国:2000年我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传染病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大规模的人群健康教育,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和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确保了儿童计划免疫的高覆盖率,农村改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具体措施有效地阻止了传染病发生、传播和流行。

    二、再现传染病流行趋势:

    1.结核病:目前,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20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2000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达到200万。复燃主要原因包括人口快速增长和流动加大;多种耐药菌株的产生;HIV/结核分枝杆菌合并感染;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经济状况恶化和卫生服务不健全等。

    2.霍乱:全球五大洲14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皆被波及。九十年代起,出现了O139新型霍乱。中国自1961年在广东省出现埃尔托霍乱病例以来,迄今并未止息。

    3.疟疾:近年来,除非洲外,报告的病例主要集中在印度、巴西、斯里兰卡等19个国家。据WHO估计,疟疾的实际病例数可能高达3-5亿,全球每年疟疾死亡数为150-300万。其他的一些长期未能控制的传染病流感、病毒性肝炎等也仍保持流行趋势。

    三、新现传染病流行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已发现和确认了40种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AIDS)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莱姆病大肠杆菌O157O139霍乱戊型肝炎等。

    1.艾滋病:正在全球范围迅速蔓延,尤其以非洲和亚洲地区最为严重。据WHO估计,自1980年首例艾滋病被发现以来至2000年底,全球约有3,610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180万人死亡。每年约有新感染者530万,约300万人死亡。我国近年来HIV感染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约有HIV感染者100万人,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2.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起源于英国,发病可能与接触或摄入感染有牛海绵状脑病的牛肉有关,最主要威胁是它的不可治疗性和致死性

    3.丙型肝炎1989年,输血后肝炎被正式命名为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经血液传播,可发生围产期传播,少数经由性接触传播。影响新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生态及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社会条件的变化如战争、移民、贫困、不良性行为和吸毒等;人及物的世界性交流增多;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包括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食品供应全球化,组织器官移植等;微生物变异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失效。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临床医学通常按主要临床表现和受影响的器官对传染病分类,分为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微生物学将传染病按病原微生物类别来区分,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基础是传染病的两个重要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和宿主。依此可分为五类,见下表:

传播方式

     

接触传播

需要直接(如皮肤、性接触)或间接接触(如经受染的血、体液传播)

经水和食物传播

摄入受污染的水或食物,可能导致大规模的传染病爆发,取决于污染的水或食物的分布

经空气传播

吸入受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经生物媒介传播

依赖生物媒介(如蚊子、钉螺等)的分布和病原体的感染力

围产期传播

类似于接触传播,但接触发生于宫内或分娩过程中

    有些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可以有几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类也可根据其主要储存宿主或载体而定,这将有助于通过阻断对病原体的暴露来预防疾病的流行。John Snow1853年证明了水源污染是伦敦宽街霍乱流行的原因,先于Robert Koch1884年分离霍乱弧菌。1976年流行病研究发现美国费城军团病爆发由受旅馆空调系统污染的空气所致。病原体的储存宿主或载体包括下述四类:人、动物、土壤和水。

    二、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都是病原体和宿主、病原体和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结果

    (一)病原体:(pathogen)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及其侵入门户

     1.病原体特性(1)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2)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体内的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病原体能否产生特异性毒素(3)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毒力和致病力的差别在于毒力强调的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

    2.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条件或遗传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异。(1)耐药性变异:指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变成对该种药物不敏感或耐受菌株,是传染病不能控制或复燃的重要原因。(2)抗原性变异:病原体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由于因缺乏相应免疫抗体,会引起爆发性流行(3)毒力变异:病原体的毒力变异可使其毒力增强,致病力增强;而其减毒株可制成疫苗,用于传染病预防。

    ()宿主(host)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它动物  

    1.免疫力 指宿主机体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常伴有特异性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

    2.免疫反应 宿主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反应。后者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1) B淋巴细胞通过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实施体液免疫。这些抗体有IgMIgDIgGIgEIgA五种。(2)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调节细胞。细胞表面具有CD4+T淋巴细胞可激活B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其他T细胞,从而促进免疫反应。表面具有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溶解带有外来蛋白质的细胞或病毒。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从隐性感染直至致死性疾病,这种表现较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1.疾病的自然史:广义地说,疾病的自然史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由此所致的所有结果。传染病的自然史变化多端,各有特点。

    2.隐性感染:宿主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可呈现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所谓隐性感染是指那些虽无症状,却能通过微生物培养、分子学检测或免疫学测定证实的感染。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各阶段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和频度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可以:1)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3)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临床症状期: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病人的传染性在临床症状期最强,严格的隔离措施有助于限制病原体的播散。

    (3)恢复期:此时疾病的传染性逐步消失,有些传染病病人已不再作为传染源,如水痘;但也有些疾病如痢疾、伤寒等病人仍有恢复期排菌。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也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病原携带者(carrier):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慢性病原携带者因其携带病原时间长,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排出的病原体量、携带病原体的时间长短、携带者的职业、社会活动范围、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条件及防疫措施等。

     3.受感染的动物: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也有些疾病是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疾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1.经空气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流行特征为:1)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2)冬春季高发;3)少年儿童多见;4)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5)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水或食物传播:

    (1)经水传播:包括饮用水污染疫水接触经饮水传播流行特征为1)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2)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3)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4)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发生的传播流行特征为:1)病人有疫水接触史;2)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3)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爆发或流行;4)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2)经食物传播: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到病原体的污染时,引起传染病的传播。受感染的动物食物未经煮熟或消毒即食用便可引起感染。1988上海市发生甲肝流行就是因吃受甲肝病毒污染的半生毛蚶病学特征1)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2)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3)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可平息。

    3.经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传播途径,如性病等。

    (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流行特征1)一般呈散发,很少造成流行;2)无明显季节性3)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发病较多。

    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vector-borne infection)  其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携带生物性(吸血)传播流行特征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的职业性;一定的季节性;青壮年发病较多。

    5.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ection):一些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等污染土壤后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个人卫生条件有关。如赤脚下地劳动与钩虫病,皮肤破损与破伤风等。

    6.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7.围产期传播(perinatal infection):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主要方式:(1)经胎盘传播(2)上行性感染(3)分娩时传播8.多途径传播。

    (三) 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其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herd immunity),即人群对于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可以从群体中有免疫力的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来反映。

    1.影响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

    2.影响人降低的主要因素:(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总有相当部分人因发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1.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的存在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除病原体(治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地理因素。全球气候变暖,促进媒介昆虫的繁殖生长与体内病原体致病力的增强。

    ()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等。1.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3.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4.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5.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砍伐改变了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的栖息习性均可能导致传染病的蔓延和传播。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采取措施。1.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切断传播途径。2.加强人群免疫。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策略3.改善卫生条件。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粪便无害化处理,食品卫生监管等。

    ()加强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一种,其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必要时还开展对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我国的传染病监测包括常规报告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1980年全球宣布消灭天花,1988年WHO启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有该病的国家由125个降至10个。中国在2000年被WHO列入无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国家。2001年WHO发起全球“终止结核病”合作伙伴活动,其目标为:2005年,全球结核病感染者中的75%得到诊断,其中85%被治愈。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死亡和患病)下降50%。2050年,使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百万。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报告:

    1.报告病种类别:1989年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甲类:鼠疫、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丙类:血吸虫病、绦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包括个体开业医生皆为疫情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应依法填写疫情报告卡,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报告时限为城镇6小时以内、农村12小时以内,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及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城镇12小时以内、农村24小时以内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在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24小时内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发现甲类传染病和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报告后,应于6小时内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实行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病人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必须实施隔离治疗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协助。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可在医院或家中隔离对传染源作用不大的可不必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

    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

    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1)留验:即隔离观察;2)医学观察;3)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4.动物传染源  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

    (三)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disinfection)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两大类。疫源地消毒又分为1)随时消毒(current disnfection)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楚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四)针对易感者的措施:1.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被动免疫2.药物预防 3.个人防护。

    (五)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第四节  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即:以控制和消灭相应疾病为目的;具有可行的免疫规划和免疫策略;具有免疫预防工作及疾病控制效果的监测评价系统。

    一、疫苗: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理想的疫苗的基本要求:1.能够导致类似于自然感染后产生的较强的体液、细胞和局部免疫。2.能够产生针对临床疾病和再感染的保护作用。3.能够提供长达数年甚至终身的保护。4.无或只有很小的副作用。5.对同一微生物的不同株均能产生的免疫保护作用。6.能够在可行性和伦理学等方面被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人群所接受。7.制备的疫苗不需要专门的处置(如:冷链等)。8.不会显著影响同时使用的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9.成本效益合理

    ()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指通过人工免疫方法,使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于相关传染病的保护作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宿主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强度影响宿主免疫反应的因素包括疫苗所含的抗原量、免疫途径(如肌肉注射、口服等)母体抗体的存在与否宿主因素、免疫时间

    (1)减毒活疫苗:由无毒或弱毒菌株或病毒株所制成,如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剂量小,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维持时间长,但不易保存,通常需要冷链。

    (2)灭活疫苗:用加热、化学等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或提取、纯化的病原微生物组分制成。灭活疫苗易保存,有效期长。产生的免疫力较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需反复接种组分复杂而副作用较大

    (3)重组疫苗:通过遗传学重组机制来生产的疫苗。有三类:1、DNA重组疫苗,此方式的第一种疫苗是乙型肝炎疫苗。2通过消除和修饰病原微生物上已知的导致致病性基因来制备疫苗。如针对轮状病毒的第一代重组疫苗对儿童腹泻具有很强的保护性。3、通过在一个非致病性微生物如病毒体内插入病原微生物的某个基因,然后被修饰的病毒作为一个携带者或载体来表达该外来基因,从而诱导免疫反应。目前这一技术正被应用于HIV疫苗的研制

    (4)DNA疫苗:旨在将病原微生物的某种专门组分的裸露DNA编码直接注入机体内。正在研制包括疟疾、流感、轮状病毒、HIV等。

    2.人工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ty)  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抗体而受到保护。

    (1)免疫血清  指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可及时产生保护作用。但其在体内停留时间短,作用时间短易致过敏反应。

    (2)丙种球蛋白  是由健康产妇的胎盘与脐带血或健康人血制成的。可用于预防甲型肝炎、麻疹等。

    3.被动自动免疫  在注射破伤风或白喉抗毒素实施被动免疫的同时,接种破伤风或白喉类毒素疫苗,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二、计划免疫方案:

     ()扩大免疫规划:20世纪70年代以来,WHO开展了全球扩大免疫规划( EPI)活动,要求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相结合,防治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病等传染病。EPI从启动至上世纪80年代,重点放在提高免疫覆盖率,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能按计划获得免疫接种。90年代后,计划免疫的目标逐步过渡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消除和消灭。我国1980起正式加入EPI活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要求全国儿童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并逐渐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中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基础免疫,即对7周岁及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及以后的适时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概括为“接种四苗,预防六病”。最新的计划免疫还要求添加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并在部分地区增加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免疫接种工作。

    三、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关键是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评价程序:在动物实验有充分证据证明该疫苗的效力、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可开展人体三期试验I期:剂量设定和安全性评价;II期:安全性和免疫性试验;III期:疫苗效果比较试验。疫苗人体评价前,必须获得试验的伦理学许可对象必须知情认可。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全程监测。在获得生产许可后,还可以对疫苗在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暴露程度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的人群中进一步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

    (二)计划免疫评价指标:1.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1)免疫学效果: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如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1:4或有4倍及以上增高。(2)流行病学效果: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2.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

    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内容包括: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免疫规划和工作计划;计划免疫实施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冷链装备及运转情况;人员能力建设及宣传动员;监测及疫情爆发控制等。具体考核指标为:(1)建卡率:WHO推荐的群组抽样法,调查12-18个月龄儿童建卡情况,要求达到98%以上。(2)接种率:对象为12月龄儿童。(3)四苗覆盖率:即四种疫苗的全程接种率。(4)冷链设备完好率.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要在全球所有国家开展有效的计划免疫以预防可用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的发生,需克服计划免疫实施过程各环节中的诸多障碍。包括:以适当的方式将疫苗运输到发展中国家,拥有完整的冷链系统,有受过专门培训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有安全的注射器材和技术,要开展人群大规模宣传教育,国家必须提供公平可及的计划免疫服务等。

    2要加强科技投入,研制和开发针对各种新现传染病的有效疫苗;同时,要利用新技术来研制更多针对现有传染病的有效疫苗。

    3、要加强对传染病病原体变异的监测,研究病原体变异对疫苗效果的影响。生产针对各种变异型病原体的有效疫苗。

    4、鉴于传染病流行的全球化趋势,要加强全球化的传染病控制策略,发展EPI,在资源、技术和管理上互助合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