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效果指数(index of effectiveness, IE)
(3)抗体阳性率
(4)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利用编码滴度计算抗体GMT,
此外,治疗措施效果的考核还可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后遗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价;考核病因预防可用疾病发病率、感染率等指标评价;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评价指标常用以下中间结局变量:(1)人群认知、态度、行为的改变;(2)行为危险因素的变化,如控烟、合理膳食等;(3)生存质量的变化,包括生理(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社会机能、疾病的症状体征等方面;(4)干预投入、产出效果评价等。
五、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实验前,应先做动物实验,初步验证此种实验方法合理、效果良好、无危害性。特别是设置对照时,必须以不损害受试者身心健康为前提,安慰剂对照一般是严格限制在不损害研究对象利益前提下进行的;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研究必须具有科学依据:要有严格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以保证获得有科学价值的结果。
(二)公平选择研究对象:充分考虑经济上贫困的人群(发病危险大)尽可能获得健康效益。
(三)获得社区的知情同意:应当以信任度较高的文件或公告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征得社区的同意或认可。
(四)对照组的选择和“善后”处理:为了试验的目的而撤除已经存在的有效干预措施是不符合伦理的。如果预防或干预措施被证实有效,则应当对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组参与者给予“善后”处理,即给予同样有效的预防或干预措施。
(五)较长试验期限导致“延误”问题:现场随机对照试验的期限一般比较长,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甚或十几年,容易产生“延误”的问题。
第三节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一、定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
二、原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选定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以是住院病人,也可以是非住院病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施加某种预防或治疗的干预措施后,随访并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病人的发病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预防或治疗效果。
三、基本特征:
(一)一种特殊的前瞻性研究:并不要求每个病人从同一时间开始随访,但对随访的起点应有明确规定。
(二)干预(intervention)临床试验包括实施某项预先设计好的治疗或预防措施。干预措施必须经过鉴定确实对人体无害后才能应用于临床。
(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必须有正确的实验设计:必须设立可与实验组比较的对照组,在研究开始时各组必须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或均衡性。
(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人体上进行的,因此不能强迫病人:在临床试验中只能鼓励病人接受某项新的治疗而停用任何可能干扰其疗效观察的其他治疗。在实验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不能坚持的病例,不能列入研究对象。在实验方案和资料分析时,应尽可能无遗漏地坚持随访所有研究对象并将其结果加以统计。
四、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基本原则。见第一节,但在临床试验中常使用标准疗法对照,是以常规或现行的最好防治疾病的方法作对照。适用于已知有肯定防治效应的疾病。
五、主要用途:
(一)
治疗研究:检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其他医疗服务方式或其它干预措施的效果。
(二)
诊断研究:证实某一新的诊断性实验是否有效(既真实性、可靠性)。
(三)
筛检研究: 证实能够用于大规模人群检验并在症状发生前期检查出疾病的检查方法的价值。
(四) 预后研究:确定早期发现的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五) 病因研究:确定某种有害物质,如环境污染,是否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六、注意的问题:
(一)临床依从性:是指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
1.高依从性的基本前提:(1)对所研究的疾病,其诊断必须正确。(2)防治措施应正确有效。(3)防治措施应利大于弊。(4)要建立衡量依从性的方法,以测量依从性改善的数量变化。(5)患者接受防治措施并坚持遵从医嘱,均应坚持自愿而不能勉强。
2.衡量依从性的方法
(1)计数患者剩余的处方药量衡量依从性。(2) 药物水平测定的方法
利用生化方法检测服药者血、尿、或唾液等的药物浓度,以确定患者的依从性。(3)从治疗的预期效果分析依从性:诊断正确,治疗合理,治疗效果与依从性之间应是正相关关系。(4)直接询问病人:根据调查表询问患者,从答案中判断病人的服药情况。
3.低依从性的原因:(1)患者文化素养及医学知识的限制。(2)疾病的症状不明显或轻微,尚未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工作。(3)因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而不能接受有效、系统的治疗。(4)某些治疗过于复杂或疗程太长,以致患者不易坚持。(5)某些措施的毒副作用太大,使患者终止治疗。(6)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或技术水平较低,使患者不满或失去信任。(7就诊手续繁杂困难。
4、改善依从性的措施:(1)
加强卫生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及遵从医嘱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医生人际的能力。(2)防治措施力求简单方便。(3)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用药要高效低副作用。(4)将服药习惯的养成与日常生活行为结合起来,使病人服用方便,不易遗忘。(5)改进管理,使患者就医方便;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取得病人充分合作。(6)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和支持。
(二)临床不一致性: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经常发生临床意见分歧即同一医生对同一病人连续几次检查结果,或者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的检查结果不相符,称为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
1.临床不一致性的发生情况:(1)采集病史中的不一致性: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常依靠病人的主观描述,不同病人可能对同一种症状有不同的描述,不同的医生也可能对同种疾病或症状询问出不同的病史。(2)体格检查中的不一致性:不同医生检查同一病人,或同一医生先后两次检查同一病人,有时结果就不一致。(3)实验室检查中的不一致性:由于被检查对象的变异,检查者自身的变异,以及仪器、设备、试剂、条件等的变异均可造成结果不一致性。(4)诊断和治疗中的不一致性:根据临床表现或症状确定诊断的疾病及对非典型病例的治疗发生意见分歧。
2.临床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1)被检查者的生理、心理反应差异
如血压、脉博等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2)检查者的感觉的生理变异
不同医生的经验不同,视力、听力等亦有差别(3)检查的仪器、方法、试剂方面的问题,以及检查环境中的干扰因素等。
3.减少临床不一致性的措施:(1)创造良好的诊断环境,保持整洁、安静、光线充足,不受任何干扰。(2)加强责任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3)加强人员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术。(4)统一检查、诊断和治疗标准。(5)复查病史,引用旁证资料。(6)邀请专家会诊,邀请不了解病情的医生会诊,以核实临床资料的准确性。(7)应用适当的辅助检查技术。(8)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复查。
(三)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的剂型、大小、外观性状应与所研究的药物相同。使用安慰剂应当符合医学伦理道德。
(四)向均数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这是临床上见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极端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向正常回归的现象,称为向均数回归。例如血压水平处于特别高的病人中有5%的人,即使不治疗,过一段时间再测量血压时,也可能会降低一些。
第四节 类实验
一、定义:一个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有对照、随机抽样分组、干预措施、随访观察结局这四个基本特征,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就称为类实验。
二、原理: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局差异,从而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与真实验研究不同的是,类实验虽然有对照组,但没有随机分配,或完全没有对照组,作自身前后对照或与已知的结果作比较。
三、研究设计:
(一)不对等比较组设计:是没有随机分配的平行对照设计。
(二)分组方法:组间分配不是随机的,采用的是配比技术,它包括:
(1)个体配比: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等)相似的两个(配比)或多个(配伍)个体,人为地分配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
(2)成组配比:使配比组间在各基本情况的频率分布上相似,如组间年龄构成比或平均收入水平相近。
(3)整群配比:分配方法同成组配比相似,只是分组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组(如村、居委会等)。
(三)样本大小:可参照社区实验中陈述的样本大小公式。
(四)干预随访:须注意是:
1.如何确定随访结局
随访的结局可以包括干预措施的急、慢性效应,或对健康危害的减少,如归因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下降。
2.避免组间“沾染”(串组)
社区现场的情况很复杂,受试者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因对照组个体可能主动寻求敢于措施,并改善有关行为,而发生“串组”的问题。
(五)资料分析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同现场试验一样。
第四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缺点的比较
一、优点:
(一)由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需亲自追踪观察结局变量,因而不存在由回忆误差带来的信息偏倚。
(二)由于研究对象是来自同一总体的随机抽样样本,且能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衡性较好。因此,由于干预措施人为控制,实验组与对照组除干预措施外,其它基本特征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减少了混杂偏倚。
(三)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随访将每个研究对象的反应和结局自始至终观察到底,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步进行比较,最终作出肯定性的结论,因而检验假设的能力比队列研究强。
(四)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二、缺点:
(一)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
(二)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
(三)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以致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
(四)研究人群数量较大,实验计划实施要求严格,随访时间长,因此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影响实验效应的评价。
(五)由于长期的随访,导致因为死亡、退出、搬迁等造成的失访难以避免。
(六)由于实验组接受某种干预措施或对照组不接受某种干预措施,存在一定程度患病的风险,因而有时要涉及医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