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重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008-05-22 15:51:43)
标签:

汶川

地震

灾后重建

注意问题

杂谈

分类: 专业论文

灾后重建: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文/陈涛

 

    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毁灭性的灾难,还有坚强的信心;汶川大地震,带给人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创伤,还有团结的力量;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损失,还有深深的启迪。

    抗震救灾,还在继续;灾后重建,即将开始。

    那么,在灾后重建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我们应该修改我们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2001)是在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基础上修订,再由建设部发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该规范明确了成都、汶川、北川等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意味着:如果本地区发生6度以下小地震,房屋不会损坏,不需要修理;如果发生7-8度地震,房屋会受到一定破坏,但不会倒塌,不会危及生命安全;如果发生9度以上大地震,房屋将倒塌,地面破坏严重。而本次汶川大地震为8.0级,根据“震级与震中烈度”对照表,7-8级地震对应的震中烈度为9-11度,故房屋倒塌也是不足为奇的了。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以人为本的宗旨,我认为应该马上修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11-2001),提高地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对于重要的如学校、医院、礼堂、影剧院、办公楼、商场等公共建筑应该再提高1-2度的“抗震设防烈度”,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虽然,每提高1度“抗震设防烈度”,就要提高工程造价约10%,但是这还是值得的。

    第二,我们应该重新规划地震区的城镇建设。

    地震区的城镇建设是灾后重建的重点,选址、规划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城几乎变为一片废墟,许多乡镇更是动辄成片地倒塌甚至夷为平地,有的房屋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所吞噬,除了房屋本身陈旧、抗震性能不高以外,将城镇建设在不稳定的山坡之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教训告诉我们:过去那种“依山傍水”而建设城镇的老观念应该改变了,城镇选址、规划应该以安全、经济、美观为原则。

    即使是要“依山傍水”而搞建设,也应该选择在稳定的山坡之下,而且要采取工程措施如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通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小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第三,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建筑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的管理。

    地震本身不杀人,房屋的破坏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许多城市处于易发生或易受地震影响的潜在危险性环境中,城市人口多、密度大,高层建筑增多,加上灾难发生后,道路变形、生命线工程瘫痪等因素,救援工作将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物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基本能做到严格设计、严格管理,建筑物基本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抗震能力设计标准,而在广大农村,农民自建房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房屋抗震标准执行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更应该纳入我们的建设监管范畴。

    针对造成学生伤亡较多的校舍倒塌问题,我认为除了提高“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工程质量以外,还应该改建老式的学校建筑,在今后的教学楼建设时考虑设置更多出口,方便学生在遇到突发危险时逃生。

    灾后重建时,施工过程的监管也很重要。我认为,政府应该将公共建筑的规划、招标、设计、施工、监理交由政府有关权威部门来统一实施和管理,再也不要发生由教育部门计财科来监管学校建筑质量这样的事情了。也只有由专业人员来管理,才能提高公共建筑的工程质量。

    第四,我们应该严格建设程序和标准的监督管理。

    我们一定要杜绝不严格按建设程序和标准办事的作风,杜绝不遵循科学规律的拍脑袋工程和首长工程,更要严查违反建设程序和规范的有关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并不是没有制度,而是执行制度的不严肃性、随意性,讲人情、讲面子成了我们做事的“潜规则”。在这样的“潜规则”盛行之下,不出现“豆腐渣”反而是奇怪了。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那些视人民的生命财产如儿戏的人,我们就应该让他走上法律的、道德的审判台,决不姑息!

 

    这次地震灾后重建的任务繁重而又复杂,艰巨而又光荣,必须倾全国之力、举科学之旗、集人民之智、汇社会之心,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敬请大家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