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之一)
文/陈涛
昨晚,我自己开车去了厦门,去看陈蔓松同志——我的大学同学,我们班的班长。
我的同学情结还是蛮深的,要知道,从我们这里去厦门市区,要开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我是八点半出发,十点多到达同学入住的马可波罗东方大酒店;凌晨十二点多开始往回赶,两点多回到公司。难怪我们公司的同事都佩服我有这样的心思、有这样的情意,他们说:要是我就不去了,这么远就去看一下,太累了。
我却不这样想,人生在世不就是在劳累中过的吗?为了去看看多年未见的同学,还怕什么苦呢?
我和陈蔓松同学聊了差不多两个小时,从大学时的趣闻,到事业的成就;从读书时的恶作剧,到年老的感叹;从生活的不易,到出国的同学,我们无话不谈。
从聊天中,我知道了一些平时没有联系过的同学的信息,如张初阳、王勇、赵建民等等,看来要和同学们加强联系才行了,否则我会过意不去的;从聊天中,我知道出国访问研究的陈小佳同学又回来了,看来什么时候我该去看看他了;从聊天中,我知道今年有好几个同学的孩子参加了高考,我希望他们考上理想的学校;从聊天中,我知道同学们都混得不错,都有出息,感到很欣慰。
确实,我们班同学还是挺不错的,仅博导就有好几个,当官的、做老板的、出国的更是不少。我和陈蔓松开玩笑说,大概就我混得最差了:学术上没有建树,官也没有当上,事业上没有创新,财富上没有小康,小孩还没有读大学。陈蔓松笑笑,说他也没有做得很好。其实我们都不容易。
同学情,是最纯真的。因为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正是成长的好时光,一起生活了几年,培养了同学感情;因为毕业后就各奔东西,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在一起的摩擦;因为有了一段时间的分别,互相就有了思念,有了怀念旧时的点点滴滴的思想;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艰辛,日子不是那么的顺畅,就会记起无忧无虑的学生时光。
时下有句俗语,说关系铁的是这几种人:是一起“同过窗、扛过枪、嫖过娼、分过赃”的人。
我说,关系最铁的应该就是“同过窗”的同学了。
同学情,是最浓的,是最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