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息县的皮影戏
(2008-09-26 17:47: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江湖侠客行(随笔和其他) | 
息县皮影戏
 
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在激昂的鼓乐声中,皮影艺人双手操纵着几根细细的竹棍,舞弄得小小的皮影人子蹦蹦跳跳……这样的场景,如今的年轻人已很难看到了。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造型艺术,是与戏曲艺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就是以信阳为代表的皮影戏。
上溯皮影戏之源头,可至汉代。传说汉武帝最疼爱的妃子 李夫人因病故去,武帝因思念爱人整日闷闷不乐。群臣为了解除武帝的思念,召集各方人士商议,有位方士想了个主意,他用木头雕刻出李妃的形象,在晚上,借用灯光把木人投影在武帝的帷帐上,朦胧中汉武帝见轻盈袅袅的爱妃重现眼前,喜出望外。后来人们用“皮影”代替了“木影”,以兽皮或纸版作成人物剪影,加以绘彩,用线牵动,用灯光将其投射到白幕上以供观看。演出时还配以音乐和唱词,便成为皮影戏,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宋人张耒的《明道杂志》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万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从文献记载也可知,当时的影戏内容多以演史为主。
信阳皮影戏历史悠久、唱腔优美、语言通俗,在美术制作和打击乐器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据传,信阳皮影戏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曾多次出兵信阳,遏阻金兵南下。这时,不少皮影艺人因仰幕岳飞的忠勇而流入信阳。由于皮影人子体积小,道具轻便,五六个人便可凑成一台戏,很适宜在农村和山区活动,所以皮影戏流入信阳后便很快发展起来。信阳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称为豫南皮影戏,东部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5县语言接近中州语系,演唱、道白自成特点,称之为东路皮影;西部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1991年,罗山皮影艺人与台湾同行进行了交流,由于其“影人”制作精美,被认为是“美妙的工艺品”因而大批量出口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据《息县戏曲志》记载,受信阳皮影戏的影响,民国时期,息县的皮影戏班子发展到十多班,而最有名气的是1944年包信镇东大王庄农民王万清创办的皮影戏班。当时,王万清皮影戏班只有三个人,他们利用农闲走乡串镇表演,借以养家糊口。解放后,王万清又收了两个徒弟,组成了五人皮影戏班,一直活跃在周边县区乡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王万清演出皮影戏的技艺也有了提高,传统剧目《关公过江》曾参加过信阳地区1964年业余曲艺团体汇演,获得优秀奖。1983年王万清皮影戏班停演解散。
王万清皮影戏班留有三个传人,第一个是包信腰庄村陈庄组的陈希州老人。2006年11月2日上午,在县文联主席冯莉的带领下,我们驱车赶到腰庄村,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据陈希州介绍:王万清是息县皮影戏班的老掌班(负责人),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运动不让演皮影戏,王掌班就在家种地,皮影戏道具先后流落到罗山东铺一带。
陈希州说:息县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尤其是皮影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对皮影戏用牛皮制作影人的诀窍,陈希州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王万清传授的口诀:“一张皮子宽又宽,使用起来选择严。肋边骨处最透明,刻出头楂色鲜艳。屁股皮张易回卷,雕镂影人不平板。脊背适合刻帷幔(刻桌、椅、大帐等),脖皮用在车马船(刻马、刻虎、刻车)。大刀口、小刀口,刀口犀利要直走,里裂外斜最禁忌,乱加饰物俊变丑,顺茬作出能直立,横茬刻完卷又偏。鼻直眼尖帅盔尖,斜行一线尖对尖。嘴角眼角要相对,刻出影人笑微微。”
当年的王掌班就会制作皮人,后来罗山县制作的更好,咱就不作了,开始买人家的皮人。陈希州说,当时“一担箱”,一般由3—5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市),宽3尺(市)的白的确良布作影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杆支撑,肩上和双脚,操纵杆上下一动,皮人就会作出打斗、翻跟头、走路等动作。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仅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接近演出的群众。
息县的皮影戏唱腔繁杂,以下滑音居多,常唱中州韵,一般的板式连结方式为“喊板--阳牌子--数板--平牌子--垛句子--滚板--平牌子--砸牙子”。解放前,王万清皮影戏班多用这种板式演唱。解放后,王万清进行了改进,1964年信阳地区业余曲艺团体汇演时,息县皮影戏班唱的是东北馏子调,主要是以淮北地灯调、嗨子戏的若干曲牌来丰富的一种唱腔,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某种特定人物的思想情绪,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当我们反复要求唱一段时,陈希州老人来了一段《封神榜》神戏中的道白,沙哑的声调,沧桑的唱腔,令人感慨万千。问及息县皮影戏后来的事,陈希州说都散了。他清楚的记得:在淮河桥头,罗山一户陈姓人家买去了几箱。后来只在包信大王庄遗留下来一箱。
王万清的第二个、第三个传人就是大王庄的王廷礼、王廷华兄弟。当我们又赶到大王庄,想追寻那遗留下来的希望时,83岁的王廷礼却说,他老了,早就不唱了,记性又不好,好多事都记不住。他兄弟王廷华在信阳的儿子家,十几年没摸过皮人子了。
当我们遗憾的返回县城时,冯莉主席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孙庙乡秦楼村的一个叫王文秀的人家,不但家中有一箱皮影戏,而且还会演出。我们不禁喜出望外,调转车头向孙庙奔去。
下午三点,我们赶到了王文秀家。原来是她丈夫会演皮影戏。由于她丈夫到潢川某建筑队打工去了,我们只有看道具的眼福了。王文秀领着我们上到她家的二楼,从一间偏房里搬出了一箱蒙着厚厚灰尘的皮影戏道具。当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来看时,不禁为连日来寻访的皮影戏而惊叹不已。这些皮影人子在人物造型上非常讲究,绘画线条古拙粗犷,装饰图案有着浓厚的山区民间艺术气息。其中,女身发饰、衣饰多为花、草、云、凤图案,男身服饰多为龙、虎、水、云图案,其角色分为神、仙、文、武、生、女、卒、首8个行当。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红色表现其正直、忠义,如关羽;绿色表示勇猛、善战,如程咬金;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性格,如包拯;黄色多用在神怪戏中,如二郎神杨戬,就画三只眼,勾黄脸。白色一般表现奸臣凶人,如庞太师,勾白脸带横线、浓眉、吊角斗眼。《盗仙草》中的鹤童,在脸谱中刻一尖啄,鹿童刻一鹿首人身,更为形象。江河湖海中的水卒,鱼虾刻鱼或虾形头楂,鳖雕鳖形头楂,龙王必刻一龙头。
对着一件件皮人,我们只好用相机一阵猛拍,作为资料保存。我们要是能亲眼看一场演出该多好啊!临别时,我们留下了电话,王文秀说,到年关她丈夫才回来,要是有演出的话,就要我们。我们只好期待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