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与医
(2021-10-30 10:56:07)
标签:
杂谈文化 |
葫芦,早于人造的壶,它是神造的。古人“葫壶”两字通用,大概是从用途上归纳的。
悬壶济世的壶本来应该是悬葫济世,因为通用,都写成悬壶济世。看官可于百度搜索《后汉书费长房传》得详解。所以,壶与中医与神的关系颇令人遐想。
上图里的壶没有盖儿,实物在我手里几周时间,得以反复观察把玩。
我于茶叶还能说略知一二,于壶便讷讷不敢言了。说说外形和触摸的直觉,不给行家留下讥笑的话把儿就行。
这把壶于我而言就是使用,若于中医而言,便可从中窥探很多类道的东西。
(此壶所用泥料很细,颜色很纯很正)
这一句若比到中医,则应该是传承很正,中医文化很正,不偏,不怪。
(外形设计很实用,容水量很大,壶把儿却不扳手。壶形接近球形,而球形在几何中表面积相等时体积最大)
那这句说的就是医术高超又接地气了。自己没有一桶水,怎么有余地给患者一杯水?驾轻就熟,举重若轻,说的容易做到难。常说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但行医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又说的是啥?如果学习中医理论时不能熟练背诵几百个汤头歌,怕是不能驾轻。如果不能流水般背诵《伤寒论》,怕是不能就熟。要求熟读《黄帝内经》的老师不过分。要求要有几十万的诊疗次数,几万的临床病案,无数的治愈者作注解,非此难说举重若轻。
(壶口很大,约53mm,因为壶形近圆,所以壶嘴更高,出水也相对方便容易)
这个说的就是容纳、吸收与奉献了。壶口大,方便投茶;壶嘴高,方便倒茶。就医者言,第一,你是医生;第二,能治病;第三才是使用什么方法。中西医理论不同,各有所长,对很多疑难病例的治疗上其实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大医者,应兼通中西医理论,熟悉中西两法,针对不同病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站在这个高度上才可以言医。站得高了,视野就宽阔了,医术自然就高。疗效自然就好。吸收储备前沿的科技成果,无论中西,都是医生毕生要做的工作,医生的能力源于储备和经验。最后要说的就是奉献精神了,济世应该是医生的天职。
一把壶扯进中医这么多,挨得上吗?
芥子纳须弥,纳三千大千世界。费长房和那个神仙钻进壶里,那把壶比芥子大多了,没有问题。
壶与中医的关系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那把壶不是我的,它是我的老朋友退休十几年的老中医、主任医师孙书坤的,那些理论也都是他的。
因为用了很多年的壶,盖儿碎了后弃之不忍,由我去给壶配个盖儿。后来,壶恢复了原有的功能,茶也可以接着泡、接着喝。
故事继续。壶里依旧是神仙、隐士,老中医还在行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