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寒山访松

(2009-04-01 15:51:55)
标签:

寒松

松涛

徽文化

杂谈

分类: 纪实天下

 

          (重新修改的游记)

    早春二月,踏上去黄山的旅途。曾经有好几次机会游黄山,都因为丢不下手上的事没去成。这次好,冬天登黄山,有人说冬天游黄山是最好季节,人少清净,看到的风景绝对不是别人的背影,而且冬天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雪景和雾淞,怪石则因雪的覆盖而更显嶙峋,据说冬天的黄山是一年四季中云海出现的最多的季节,于是,揣着兴许能看到异样的黄山景色的兴奋一路向黄山奔去。

    汽车未到黄山脚下,老天骤然变脸,天空中飞起大颗的雨珠,不一会变成倾盆大雨,还带着闪电,毫无春雨的细润,我们一行人提着悬吊吊的心,祈祷着老天能给我们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天气。第二天一早,推开窗户,满眼的云遮雾锁,大雨磅礴。我们只好硬着头皮按照导游的要求,穿好了全部的防雨设施,雨衣、雨裤、雨鞋,全副武装,一应俱全。由于季节不对,游人很少,空寂的山上偶有黄黄蓝蓝的爬行者,像空降的太空人。人们在大雨中行走,动作有些迟缓。雨异常地大,四周除了浓浓的雾,什麽也看不到。我们只能一边听导游介绍,一边去想象我们身临其境的黄山。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玄宗赦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不仅集名山之长,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是徽文化的发源地,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徽州古称新安,徽文化盖源于此。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的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古徽州文风昌盛,“十家之村,不废诵读”,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的名人不乏人。据说《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孔子说:“近山者仁,近水者智”,黄山为中华文明孕育了大仁大智。

    我们顶着雨具从后山往上爬,大雨仍然磅礴于松山之中。路上居然碰到下山的游人,他们淋透的衣服在凛冽的寒风中冒着腾腾的热气。有一个老太太,歇在一块浇湿的石块上,我忙上前攀问高龄。答曰已过八旬,每年皆登临一次,引来旁人一片啧啧之声。一群年轻人三五成群,顶着大雨,摆弄着姿势留影,一副胜利者的心态,给空寂的深山平添了许多生趣。

    脚下的溪流不知从哪里流来,漫天的雨雾,流动扑打于千峰万壑之间,悬崖绝壁上松柏款款而立,不为风雨所动。我们走在断层峡谷之中,忽然,远处有或轻或重、忽远忽近的声音传来,是松涛声!一群人顿时兴奋起来。大家疾步走进松林,阵阵松涛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远听,有一份悠扬和清幽,近闻,则是排山倒海,万钧呼啸。像苏伯特的《小夜曲》,又像贝多芬的《命运》,久违的松涛裹着寒风透过雨幕,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人清听,仿佛是大山的灵魂在舞蹈,在吟唱。我恍然如梦,遐思飞过童年那草丛的清香,月宫的童话,穿越人生的起伏跌宕,潮起潮落,此时,事业的进退得失如浮云过眼,聚来散去,了无痕迹。。。。。这次登临黄山,在凌风厉雨中,在遗憾和失意中,居然,我感受到了与大自然从未有过的亲密。无忧无惧,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这就是黄山千倾寒松站成的道理。

    雨来雾聚,袅袅云烟扑面而来,踏着栈道,仿佛置身于云雾飞腾的幻化仙境。这雨雾的恢宏,这深谷中苍然而立的寒松,给与我生命的启示,赋予我无尽的神思遐想。。。。。。。风又起了,雾又来了,我们看不见黄山的面目,却分明听到了那阵阵松涛来自远处的问候,以及从密布的藤萝,丰茂的杂草中飞来的鸟语和大自然深处的呼吸。

    飞雪有声,惟在山间最雅。山窗寒松,仁者隐语最是。此次登临黄山,虽然风雨雾交加,声色形俱厉,却让我在不意中磨练了意志,找到了思考的泉眼。观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徐霞客初登黄山后发出的感叹,我想,这次的颓丧与无奈,留给我许多的想象空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那飞来石的传说,迎客松的招展,人字瀑的由来,梦笔生花的神奇,和那落日映云海,万顷松涛声像一幅幅绝美的画卷,蕴藏在我的想象空间,“风吹我来时,云车尔当整。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李白的句子清丽飘逸,也道出了我这个失意人的重整意趣。我会重游黄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山人字瀑
后一篇:雨雾黄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