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基础教育现状的六维分析(一)
(2012-09-13 15:57:12)
标签:
教育六维校园 |
分类: 六维发展教育 |
中美基础教育现状的六维分析(一)
201105
今年的暑期培训期间,出于职业培训的关系,本区的国际教育发展有所进展,也因有的家长不断询问学校的情况,现仅就我听到、看到、了解和思考的中美基础教育的现状作一剖析,对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分析中美教育的现状和差异,对全面客观地看待中美基础教育意义深远。2010年我在赴美探亲、参加孩子毕业典礼期间,有意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中美基础教育在几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当然,基础教育不像其他行业,其教育质量、技术水平有很多硬指标,各有其特色和价值,很难比较谁优谁劣。评判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仅几所学校和几个学生的情况做对比就能概括的。这里的结果仅做参考,希望能给读者些许感悟和启迪。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的《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留美学生人数突破10万大关。2011年在美国的留学生达到723277人,其中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157558人。从2006年以来中国学生赴美的总体情况看,从年度8.2%增长率到23.3%的增长率,平均年增长率达到超过了20%。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也未能阻止“中国留学生”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步伐。
一、中美基础教育的体制机制比较
中美两国有着极为不同的教育传统,中国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本身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而美国教育则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中国是一种模式化教育,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美国教育制度自由度高、选择性强,但可依赖性很低,既培养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同时也为社会生产了大量的废品、次品。在自由放任的教育制度下,老师从不否定学生、但也不会特别帮助后进者,因此天资高、自学能力强、家庭教育背景好的学生,得益较多;而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或者来自新移民家庭的学生,则很可能成为教育“盲点”。在美国的公校中,有的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文化知识却几乎等于零,不具备基本的运算或写作能力,也是很常见的。以最为国内“素质教育”所推崇的“研究型学习”为例,“论文”作业被不分年龄、层次地遍布各个年级,任何科目的教师都是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训练中小学生,但成效呢?真正从中展示才干、得到进步的却是极少数,大量的学生不知所云、拼凑了事,老师也没有时间一一认真批改,效果堪虞。
中国的教育让多数人受益没有错。国内教育界、知识界一直都批评国内基础教育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孩子的兴趣、抹杀孩子的个性。可人们忘了一个最基本的国情前提:美国社会资源丰富,国力强大,其高等教育已经是“高度”大众化,人人都能上大学,其所谓高考,即 S AT也只是一个水平考试。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中小学生自然也就没什么学业负担,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既是教育大国又是教育穷国,大学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高考的性质只能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既然是要选拔,题目就肯定有难度,按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要有区分度,否则就失去了选拔的功能。
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注重学生社会责任和体能素质的培养。学生每天不仅仅是学习,学校同时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篮球、田径、游泳、拳击等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全面有效的发展是美国教育体制的精髓。美国的高中不分文科、理科,而采用学分制。必修课有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等,选修课非常丰富,领域广泛,凡是学生感兴趣或有择业需要的内容,都有相应的课程可供选择。可以说,美国的教育是面向学生,学习的归宿和目标是定位在就业。
二、中美基础教育的教育经费比较
在近期的全球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签署的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法案”中,投向教育的经费达到920亿,其中,156亿美元用于增加联邦奖学金,130亿美元用于接济公立中小学中的低收入的学生,122亿用于接济残障学生,21亿位用于接济低收入的儿童。也就是说,至少占总额5.4%,占教育经费近一半的费用直接用于学生。
由于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制国家,各地有权自行征收财产税专门用于当地的教育,联邦政府对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承担的比例始终在10%以内(近年接近10%)。美国联邦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专项性补助,这种补助依据特定的标准和用途分别直接拨向各州、学区、学校甚至特定的学生群体。
而中国地方政府没有单独的税种用于教育,对上海一些乡镇来讲,教育经费的压力显然超过自身的能力:七宝镇2011年的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的经费,都拨付给教育经费使用,大大超过中央政府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大概占总量的5%—8%的比例,这就更加突出了各乡镇政府在统筹和配置经费中的难度和办教育的信心。在这方面,乡镇投入资金相当有限,面对无法控制,数量不断增加的在沪就读的非上海户口的学生生源,缩小农村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的教育差距,想要再投入实在空间极为有限。
三、中美基础教育的人才战略比较
这次暑期校长培训,我就中美中小学校长队伍建构的比较:按照校长的成长规律,一名校长大体要经过职前预备期、岗位适应期、称职期、成熟期四个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的时期。在一项调查研究(Su,Adams & Miminberg)中发现,96%的中国中学校长是由上级任命的,而75%的美国中学校长则是出于自愿,是一种职业选择。同时,由于工作上的巨大压力,超过半数美国校长在任期未满就离开了岗位;而在中国,绝大多数校长愿意一直工作到退休。由于美国是分权制、分治式的教育体系,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而由州政府承担管理教育的职能,因而校长有较多的教学自主权。美国中小学校长在选择教师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均拥有比中国中小学校长更多的自主权。在教职员工的管理和评估一项上已达到90%以上的自主权。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和评估上。只有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一项上,教师应承担的责任量才略高于校长。
中国的中学校长权利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在课程设置方面,校长不参与课程与教学的规划、设置。教育大纲由国家统一规定,具体实施细节由各教研室自行决定。美国校长的专业知识及学历普遍高于中国校长。按规定,美国中学校长必须有硕士或博士学位,须具备专门的知识并要取得校长资格证书。在这方面,中国校长要比他们低一两个层次。
在美国,当校长是一种职业选择,不管是校长初级资格培训班还是高级资格培训班,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学习的,参加资格培训是能否担任校长的前提条件”所以费用、时间都必须自己解决;美国选拔中小学校长的过程实际上是雇佣双方彼此了解的过程。校长候选人需要了解不同学区校长职务的职责、待遇和要求;学区用人单位则必须通过各种手段,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对校长候选人的资格和条件予以审查,把适当的人员选派到适当的岗位上。从选聘过程可以看出,美国是面向社会招聘校长,注重公开竞争。而在中国,校长则偏重从人情选拔,缺少竞争性,选择面狭小,参加培训由国家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和物质待遇。校长培训,对于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我要学”,而在中国的体制下,则是行政命令“要我学”,两者的学习积极性是有差异的。
不可否认,一名校长从上岗到成熟,大约需要十年左右时间。因此要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以促使校长更快更健康地成长。我们认为,中小学校长应产生于教师中,但又应高于同级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这是形成校长威望和权力的基础。可采用校长招聘制试点,引入竞争机制,为那些有能力、有条件担任校长的人员提供机会;应明确规定中小学校长的任期,放弃干部终身制的做法。实行校长“先持证,后上岗”制度,要扩大校长岗位培训班的招生范围。除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参加者外,学校教职员工可自行报名,经学校或上级行政部门批准后参加。取得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后,可作为校长后备人选,经过考核,符合校长条件者,聘任为校长、副校长。岗位培训仅仅为职前预备期和岗位适应期打下基础,最终目标是进入称职期和成熟期,即从校长上岗后适应环境。逐步积累管理经验,全面掌握学校的常规管理,稳步成长;再进而认识办学规律,获得理论支援,掌握管理主动权,逐步向专家型校长过渡。
四、中美基础教育的文化环境对比
中美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有不同的理解。以数学为例,中国数学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中小学阶段需要去记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美国则认为知道去哪里去寻找这些定理和公式更为重要,他们认为可以查到这些公式和定理,就无需伤神费力的去记忆,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思考其他得东西,比如这个定理有应用价值吗?我是否有必要去学?等等。在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更胜一筹,但在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美国的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2001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一项教育改革法案,拨款240亿美元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与管理,要求所有中小学必须举行阅读考试与数学考试,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能毕业,只有学生成绩达到合格要求,学校才能得到联邦政府的额外拨款。如果连续3年不合格,校长和教师就要走人。该项法案以绝对优势得到通过。
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侧重于求同思维的培养,在考试的时候,考核的重点常常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客观试题几乎充斥于各科学科,考察学生的答案是否和考试标准答案一致,侧面的引导了学生要和教师规定的唯一答案要一致,这样得结果是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依赖教师的思维和教学。中国基础教育的特点是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抽象度高,常常美国一周讲的内容,中国十分钟就可以讲完,加上学生有高考的压力,学生所受的压力较大,引用杨振宁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教育窄而僵。
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注重广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的精神,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美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的进行个性化思维活动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政治、宗教、历史等很多方面的很多问题都禁止教师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鼓励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反对教师代替学生思维。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从个人主义本位出发,个人至上是其传统的价值追求,美国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是从社会本位出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其传统上的价值追求,这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都是和价值观念相关的。这与美国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五、中美基础教育的社会认同对比
美国社会认同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的小时严管,美国父母会立下许多规矩,而孩子越大管得越松。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纽约市公立学校全年上课天数仅为170天,其余时间均为各种节假日。教育质量在全美排前十名的纽约州,其首府纽约市的高中毕业率仅为64%。美国至今没有办法推行全国统一水平的高中毕业考试,其中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排在全球倒数第二位。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
而中国父母对孩子小时候百般溺爱,长大处处限制,甚至连大学专业,恋爱都横加干涉;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六、中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对比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也指出,“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是进行研究工作最重要的思想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中小学生的基础不是很弱而是很强,也正是这种很强的基础才促使了他们在后续发展中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从基础教育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恰恰因为美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了较好的后续发展基础,美国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乃至后续的社会生活领域才能有出色的表现。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不同是以知识还是能力为教育目标的问题。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改革中考、高考评价体系,理顺清楚基础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找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之路。
结束语:
2012年的7月,正值伦敦奥运会举行,在全球的人们都关注比赛的结果时,很少有人关注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的深层次的对比。但同样7月在北京的一场大暴雨,78条人命,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差距。中国的教育,也正处于这种娱乐的怪圈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教育也和城市建设一样,应该有个长远的规划和安全的保障。
对于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目前有个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好,中国学生基础知识要扎实得多,只是创新能力差一些。但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对这种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对于中美基础教育的比较,虽然绝不能用“孰优孰劣”这样的简单思维来概括,也不能因为某些方面所谓的“基础扎实”而暗暗自得。由于校长的本质属性及其地位、作用的普遍性,使得各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培养、再教育带有某些共性,校长是决定学校工作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得力领导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
2012年8月1日于七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