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刍”心理

(2012-12-10 14:20:43)
标签:

最幸福

情景

正常生活

冯德泉

培养孩子

杂谈

分类: 心理咨询案例手记

 

 

“反刍”心理

                                   
反刍心理

 

[冯德泉心理咨询手记]

 

    案件来源:学校转介, 学生主动电话预约, 上中心见面咨洵.

一、案例背景

冯主任您好!

我叫小青(化名),是一名高二中学生(女生)。长期以来,我一直处于郁闷之中,爸爸因为患病吃错了药,因而变得越来越痴呆起来,妈妈因为终年劳累过度而疾病缠身。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妈妈依然拖着病弱的身体,在田间劳作着,却不让我辍学。可是,我坐在教室里,脑子里总是想象着爸爸的病容、妈妈的辛劳,眼前总是晃动着他们的身影,老师讲了什么,我常常似懂非懂、似听非听。我总想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可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看到同学们家庭的幸福,我总觉得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次班上有位同学的母亲也患了重病,我好同情她,更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因此而常常流泪。我好想静下心来学习,可就是抹去不了父母亲痛苦的神情,我真烦我自己,太不争气了。我该怎么办呢?

二、案例分析
  小青(化名)心理表现,其实是一种同情心过度的反应。人们遇到悲伤痛苦的事情,总是会引起内心的震动,因而产生悲哀的情绪。如果这种心理表现过度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抑郁症,它的显著表现就成为了一种“反刍”心理现象。
  “反刍”心理是一种过去经验过的人和事经常在脑海中重现并加之以情感回味的心理现象,它常表现在那些在生活中遭受过重大打击、且情感脆弱的人身上。其特征为:
  其一,回味性,总是将过去的事情放在心上,细细咀嚼。
  其二,回归性,经常生活在自己所回忆的人和事之中,让远距离的生活占据了眼前的生活空间。
  其三,抑郁性,经常将自己置于痛苦的生活情景之中,去让自己反复遭受情感的打击,从而导致情绪愈加低沉。
  一般说来,“反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心理表现。但是,如果存在过度“反刍”心理的话,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只会增加人的情感负担,让人远离现实,陷入忧郁的困境。严重的则会变成情感抑郁症。

三、解决方法
  我建议小青(化名)同学采取以下方法,来进行心理矫正:
  首先,要正确认识同情心的作用。小青(化名)的“反刍”心理,源于强烈的同情心,整天几乎都沉浸在怜悯父母亲的情感之中。应该说正常人都必须具有同情心,但是要看到,同情心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光有同情心是不可能解决父母亲的问题的,如果一味地陷入同情心的困境之中,那可能会更加重父母亲的忧伤。减轻父母亲的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实际行动来创造自己健康的学习生活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度的同情心可能会变成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构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其结果,有可能会摧毁自己的意志。因此,一个人若想正常生活,只能保持正常的同情心,即适度的同情心,同时,也应该将这种同情心转化成具体的行动,而不应该将它仅仅停留在情感领域。
  其次,要小青(化名)进行合理宣泄。长期郁积在心里,只会增加心理包袱,而找人倾诉,则是一种良好的解压办法。倾诉就是一种输出,一种对心里重复信息的删除和清空。
  再次,转移注意力。要融入当前生活,参与集体生活,要从眼前生活中体验到快乐。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远距离的生活中,把握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要小青(化名)善于比较。不要总想着自己家是全天下最不幸的家庭,老是跟那些富裕的家庭比,这只会更增添自己的苦恼。也应想到,还有的家庭比自己更不幸,人家也在积极地生活。何况,自己家也有自己家的优势,尽管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但是家庭和睦、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等,这又是有些家庭所缺乏的。要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己又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