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族汉考(三级)优秀作文评析》序言

(2008-10-20 08:23: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与心理测量

《民族汉考(三级)高分作文讲评》序言

 

我年轻时曾在到位于中蒙边境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草原深处放牧11年。20087月底,我又回到我曾经生活的额仁高比嘎查(现属于满都宝力格镇管辖)住了几天。我当年的老额吉(母亲)的第四代孙女刚刚高中毕业。为了帮助她安排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我对她的汉语水平进行了考查。我发现,虽然她已经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接受过上千小时的汉语学习,虽然她曾经在旗所在地(县城)和锡林浩特市(地区首府)的寄宿制初中和高中学习,但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很低,虽然具有了初步的汉语阅读能力和听力,但张不开口,也基本不具有使用汉语写作的能力。经过进一步的交谈,我了解到,在她高中汉语课上,课堂语言主要是蒙语而不是汉语。

作为MHK项目的负责人,我曾经就汉语教学问题在南疆、北疆进行过调研。调研发现,“总体说,和田、喀什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汉语阅读和书写能力,但听说能力普遍较差。”[1]

亲眼看到内蒙、新疆这些学习了约10年汉语的少数民族孩子,仍然不能说汉语,不能写汉语。花了这样多的课时,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汉语没有成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有效工具,他们未能通过汉语学习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未能借助汉语来拓宽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对此,我感到很痛心。我认为,这实在是对少数民族孩子生命的浪费。开发和推广MHK,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促进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从“知识记忆”向“能力发展”方向的转换变,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促进汉语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

在《新疆经济报》的一篇报道中记者指出:“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手持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七八级证书,却不能很好地用汉语交流,甚至有的连听汉语都很困难,这样的学生就业空间当然很有限。”文中还谈到,自治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主任李岩认为HSK“不能真实反映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水平。”,“应试色彩很浓”,“对汉语的实践和日常应用却很有限。”李岩主任建议有关部门“研制一套更科学的系统,从应试转向语言素质的培养,让少数民族学生说汉语的嘴巴真正能动起来。”[2]

在《新疆经济报》的另一篇报道中记者指出,目前自治区很多人的观念中“还没有认识到语言在写作上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态度使很多民族大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上成为半瓶子醋……实际工作要求……不光要会说汉语,还要能用文字的形式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很多工作岗位与他们无缘。”。文中指出,目前自治区内维语翻译汉语的翻译家很少。汉语翻译维语的价格是100020元,而维语翻译汉语的价格却是100060元。”记者因此呼吁,“不仅要重视口语的运用能力,还要加强双语的写作能力。”[3]

写作考查对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写作能力培养,是今天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趋势,加强写作能力考查,也是今天世界语言测试的趋势,反映了人类近30年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研究的成果。在美国教育测验中心(ETS2006年正式推出的“新托福”中,作文成为考试的一部分,要求考生写两篇作文,成绩计入总分。在美国影响最大的考试是相当于我国高考的“学术评价考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几十年中,SAT包括“言语”和“数量”两个部分。从2006年起,负责编制SATETS在原有两个部分之外增加了另一个写作(writing)部分,而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则被更名为“理解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美国另一个影响较大的考试是相当于我国研究生考试的《研究生水平考试(GRE)》。2002年以前,GRE曾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三个部分。从2002年起,负责编制GREETS取消了GRE中的“分析”部分,增加了包括两篇作文的“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部分。

2000年以前,由人事部、中组部组织的中央机关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中,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两部分。2000年开始,增加了以写作方式进行的“申论”考试。2002年,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今天的公共科目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部分。不难发现,在今天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写作能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MHK项目启动的时候,通过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我门就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坚持对写作、口语的考查。民族汉考将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坚持对写作和口语的考查,势必会影响到汉语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口语等表达能力的培养。”[4]MHK的设计中,努力克服考试操作中的种种困难,坚持包含写作考查和口试。5年来的实践已经显示,这种坚持是完全必要的。

考试不是目的,考试是促进汉语教学的手段。在启动MHK项目的时候,我们就清楚地认识到:“民族汉考将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发挥重要作用。民族汉考的结果应该不仅可以为招生、安置部门服务,而且应该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能够对汉语教学的改进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们认识到,MHK“不仅考查考生对汉语的接受、理解能力,而且要考查考生对汉语的表达能力。”[5] 彭恒利副研究员等同志编辑出版《民族汉考(三级)高分作文讲评》一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汉语教学,就是为了使MHK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就是为了对汉语教学的改进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提高少数民族孩子的写作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1] 谢小庆、刘士勤:对新疆汉语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64页。

[2] 周海荣:过了七八级,交流还困难——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水平考试亟待改善,新疆经济报, 2004316

[3] 米丽班•买买提明:深层次地掌握“双语”,新疆经济报,200468

[4] 同注1,第268页。

[5] 谢小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理论框架,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18页。

 

(《民族汉考(三级)高分作文讲评》一书已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