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construct的译法

(2008-01-08 22:46:5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与心理测量
 

关于construct的译法

谢小庆

 

目前,对于construct 的中文译法主要有“结构”(朱智贤)、“构想”( 朱智贤,张敏强、郑日昌等)、“概念”(谢小庆)、“实验”(桂诗春)、“构造概念”(凌文辁等)、“建构”(简茂发)、构念(杨宜音等)等。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同一个construct validity 列出了“构想效度”(第240页)和“结构效度”(第331页)两个不同的词条。有意思的是,竟然分别撰写了内容不同的释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个术语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从1955年Cronbach 与Meehl提出construct validity 概念以后,心理测量学家对这一概念就存在对两种不同的看法。反对的人认为它会导致对测验效度的主观臆测,支持的人认为它涵盖了所有其它的效度证据。今天,后一种观点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上风,construct 已经成为教育与心理测量中的核心概念。1999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美国心理学会(APA)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协会(NCME)在1985年版本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出版了新的《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这是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中的最权威文献。1999年新版本与1985年版本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将construct放到了更重要、更核心的的地位。在1985年版本中,construct-related 与标准关联(criterion-related)、内容关联(content-related)并列为支持测验效度的三种证据。在1999年版本中,没有将construct作为效度证据来源的一种,而是用construct来定义效度概念。这一改变表明。在主流心理测量学界,今后已经不再存在construct validity 这一概念。所谓效度,就是测验对construct进行测量的有效程度。因此,“construct 效度”就成为同义反复。随着“construct 效度”这一概念退出历史舞台,construct 这一概念却走到了舞台的中心。在今后的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术研究领域中,construct将成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是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的职业标准,是最权威的文件。在这一文献1999年最新版本中谈到效度时说:“逻辑上,效度检验过程开始于对测验分数解释的清楚说明,以及这种解释与测验使用之间的关系。所谓测验解释,是关于测验所要测量的construct或概念(concepts)的解释。”(第9页)在书后的术语(glossary)中,关于construct的解释是:“测验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特性(the concept or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a test is designed to measure)”。(第173页)在这一文献关于construct validity 的解释中说“在本标准中,所有的分数都被视为对construct的测量。因此,这一短语对于效度来讲已经成为多余(redundant)”。(第174页)

 

最早提出Construct validity概念的Cronbach在1971年写到:“当我们对情景、人或反应进行分类时,就需要使用construct。这里,使用术语‘概念(concept)’可能比使用术语‘construct’更好,但是,我们使用后者的原因是为了强调,这些范畴是为了将经验组织进定律性陈述而精心创造的。”(转引自Bachman, 第255页)

 

根据以上两个比较具有权威性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到,提出“实验”、“结构”译法的人并没有准确理解construct本身的涵义。在传统的、已有的中文词汇中,并没有一个与construct完全对应的词。与“构想”相比,似乎“概念”与construct的涵义更为接近一些。正如Cronbach所说,在英语中,与“概念(concept)”相比,construct更强调建造、创造、人为的意思。如果译为“概念”,没有体现出英语中的这种区别。与之相比,词组“构造概念”显然更为准确。作为新造的词,有“建构”和“构念”两种译法。相比之下,二者中“构念”可能更好一些,因为在“建构”中没有体现“概念”的意思。如果采用词组译法,似乎“建构概念”又比“构造概念”好一些。

 

在外文文献的的翻译过程中,一些术语找不到现成的完全对应的中文词的情况,不是偶然,而是相当普遍。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采用一个现有的中文词,赋予其新的涵义。例如,汉语中原有的“文化”一词后来被赋予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的新的涵义。另一种方式是创造一个新词。例如,“测验”、“服务”等都是在翻译过程中创造的新词。在construct的翻译中,我们也可以有两种选择。如果选择一个既有的中文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译为“概念”较好;如果创造一个新词,则译为“构念”较好。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例如,可以译为词组 “建构概念”。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语言学家方立教授建议译为“构件”。这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译法,确实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出“概念”的一层意思。

 

参考文献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5,1999)Standard for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ing

Bachman, L. F. (1990)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55.

桂诗春(1986)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40页

简茂发(1997)心理与测验统计方法,台湾:心理出版社,25页

凌文辁、滨治世(1988)心理测验法,科学出版社,16页

谢小庆(1988)心理测量学讲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73页

杨宜音等译(1998)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台湾:远流出版公司,965页

张敏强(1998)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23页

郑日昌等(1990)考试的教育测量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83页

朱智贤(1989)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0、331页

 

(发表于《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