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1日
关于神州湾疑似野生蓝虎左前爪照片的说明
廖庆生
大巴山野生虎考察队
2013年6月21日
2013年8月大巴山野生虎考察队在镇坪县神州湾区域内安放的一台自上而下拍照的红外动感相机拍摄到了一只虎状左前爪(参见图1——6),该掌宽15.5厘米(参见图1,图2),总体颜色呈灰黑色,四指明显为虎指状(参见图5,图7),无熊类的爪尖(参见图7),但右后疑似退化指长有一个明显畸形的不健康指甲(参加图5),这与该地区某位王姓猎人曾经用兽夹夹掉一只野生虎指头的说法也比较吻合。

图2 下边右侧出现一只黑色虎掌,对比像素可测宽度约为15.5厘米。
图4 图1的局部截图,无黑色虎掌。
图5 图2的局部截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四指清晰可变,无指甲,其中左侧小指略黄;各指尖均带黑毛,疑似第五退化指带有一为非正常生长的指甲与传说该区域野生虎曾被夹掉一指相吻合。
图6



图7
黑熊掌(左)、虎掌(中)、棕熊掌(右)的对比。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虎掌无论指头的形状还是指尖(平时不露指甲)都与熊掌相距甚远。故判断图2或图5所拍照片应该高概率属于一只大个体野生虎。
结合我们一名考察队员2012年12月3日在考察中曾经看到过该兽从树林中闪过的黑影(参见报告:“与野生虎周旋的三天两夜”),我们认为该兽很可能就是曾经分布在中国的、比野生华南虎还珍贵100倍的华南虎变种——野生蓝虎(blue tiger)(1)参见图8。我们通过近一年在神州湾内跟踪、调查野生虎发现,该野生虎应该是常年留居于神州湾内的一只较大个体野生虎,推测体长170-180cm,全长约250-270cm。
图8
然而,经过近一年的持续考察。该虎不断接受我们变换方式的接近后,变得越来越难以接近。特别是几次使用引诱剂拍摄失败以后,其越来越谨慎、主动规避人类遗留物品的行为表现十分明显。此外,根据对该区域野生虎吃人历史的分析(参见报告:“神州湾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事件的调查与分析”),神州湾领地内野生虎有较为明显的11年变化周期的迹象,根据一般野生虎统治领地时间为11年推算,我们推断该虎应于2003年(或2002年)统治神州湾领地,今年很可能是该虎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抓紧加快对可能存在的这一比正常野生华南虎还要珍贵上百倍的野生蓝虎的调查核实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时日不多了。
参考资料:
(1)关于蓝虎的简介:
基本介绍
图9
蓝虎即黑虎,又称黑蓝虎。都是因为它们的毛皮为浅黑色并且略带灰蓝色,上面有深黑色的条纹,所以叫法有所不同。虎的毛色为世人所熟知,毛为黄色,上有黑色的斑纹,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动物,但是据说在现实中有人亲眼目睹,不过至今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存在过这种动物。据推测,黑虎可能是像白虎一样是老虎的黑色变种。
中国古籍中有关于黑虎的记载: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虎部》中说:麟,黑虎也。第一部词典《尔雅释兽》中也有:麟,黑虎的记载,以后又见于诸多古籍中,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等地,据说在清朝时还曾经在禁猎的河北东陵林区发现,并且分别在1905年和1912年两度被猎获过,从那以后便消息沓然,仅有一些零星的线索。据统计,被捕猎的蓝虎不超过5只,而且他们具体出现的时间还属于待定,不知是否灭绝。
蓝虎据说产于福建,并且曾经在1922年猎获过,后来再没有新的发现。不过,黑虎或蓝虎从来未增在世界上的任何动物园展出过,因此它们是否存于世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蓝虎又被称作马其他虎,说蓝虎(或称“马其他”虎)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中国华南虎或者东北虎(已经濒临灭绝)的变种。蓝虎有时又被称作马其他虎,这是根据在马其他发现的一种银灰色大猫命名的。蓝虎的皮毛呈白、黑和淡灰色条纹状。[1]
物种发现
据说美国传教士和大猎物猎手哈利·卡德维尔曾在中国福州附近亲眼见过蓝虎,他写道:“这种老虎的斑纹非常漂亮。老虎的底色有点像大不列颠灰,腹部颜色变成淡淡的蓝灰色。各种条纹之间界限分明,跟普通黄色老虎身上的条纹基本一样。”卡德维尔在1924年他所写的一本书《蓝虎》中,详细描述了他寻找这种传奇猫科动物的经过。
黑虎又称蓝虎,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中国稀有虎种。清末被西方传教士发现于北京西苑(与中国麋鹿同地),后向看守官员行贿得到两张黑蓝色虎皮,被认为是皇家圈养的变异个体,但一直不能得到活体,随麋鹿在中国灭绝,而不承认黑蓝虎的存在。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农民在京郊十三陵发现一只黑蓝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云山区发现两只黑蓝虎幼崽,说明经过近70年战乱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蓝虎种群,令人不可思议。[2]
因为它的毛皮为浅黑色并且略带灰蓝色,上面有深黑色的条纹,所以叫法有所不同。黑虎只有我国有记录,最早在《尔雅·释兽》中就有记载,以后又见于诸多古籍中,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据说在清朝时还曾经在禁猎的河北东陵林区发现,并且分别在1905年和1912年曾两度被猎获过,从那以后便消息沓然。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东陵与围场门禁大开,那里的虎、鹿、熊等都已无影无踪,相信已灭绝了。不过据著名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记述。
1951年北京密云县陈家峪乡又有人发现了一对身形不大的黑虎。1952年曾有人以300 斤小米的代价,由当地农民手中购得一张小黑虎皮。1954年当地有人两次见到同一只黑虎。1957年6月,陈家峪又出现传说中的黑虎,已长得很大,据说在浅黑色的毛皮上有着深黑色的斑纹。乡民们都说,自从有了这只虎后,附近数十里已无狼的踪影。[3]
廖庆生1
(1.中国农业科学院)
文摘
历史上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巴山野生虎处在已知各虎亚种的中心区域,其行为模式的研究很可能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尽管目前有观点认为巴山野生虎已经灭绝(甚至没有圈养巴山虎的活体),但是其行为模式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价值。我们通过假设每只虎统治领地10-11年,且食人虎是在其统治领地第一年时手机攻击人类,对神州湾区域内64年来发生的全部5起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事件进行的分析表明,野生虎攻击人类的行为很可能具有特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反映了巴山野生虎的行为模式,还暗示出人类与野生虎有可能存在比较和谐的相处模式。
关键词:神州湾,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
1.引言
神州湾位于大巴山中段北坡,区域东经109°32′24.24″~109°35′38.00″,北纬31°53′28.90″~31°57′06.94″,区内面积约24平方千米。东北角为光顶山西峰,海拔2502米,其向西延伸之山梁构成了神州湾的北界,东南角黑山主峰2461米,其向西延伸之山梁构成了神州湾的南边界,光顶山西峰与黑山主峰分别向南和向北延伸至最低处土垭子相连,海拔2100米,构成了神州湾的东边界;神州湾出口面西,直达南漳河,海拔851米,河畔文彩村是神州湾区域内唯一一处人口聚集村落,文彩村村民居住在海拔870米至1100米之间,从1949年的数百人,如今已达近2000人;其中部分村民,长期在神州湾内从事采药、割漆、打猎等活动。神州湾内历史上虽也有过短暂的伐木活动,由于神州湾入口地势陡峭,进出困难,湾内基本上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伐木时期(1)。区内植被主要以原始次生林为主,主要乔木包括壳斗科的槲栎、青冈和杉树,灌木以箭竹、龙头竹为主(2);主要动物包括:虎、豹、豹猫、猪獾、野猪、鬣羚、毛冠鹿、獐子、旱獭、黄喉貂、黄鼬等大中型野生动物和多种蛇类、鸟类(3);我们自2012年到2013年,对区内进行了不间断的动感相机监控,拍摄到了野猪、豹猫、猪獾、花面狸、旱獭、毛冠鹿、獐子、黄喉貂等众多大中型野生动物近500只次,其中仅野猪就达200多只次。神州湾内水资源丰富,经年水流不止,旱季湾内可供野生虎洗澡的水源地多达10余处,雨季则高达海拔2300米以上亦有十分良好的水源地,为野生虎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我们根据足印、树挂等线索,初步确定了神州湾野生虎领地的区域。1964年神州湾西南边界临近镇平县城的康熙沟白岩湾曾有一只野生虎为捕猎山羊,从高崖上跌落摔死(4);1975年神州湾西北区域的八匹山仁家坪李世白等多人目击一大两小野生虎猎杀了两只大牛一头小牛;1981年文彩村周先春在神州湾东边界土垭子山口目击一只野生虎;直到近年仍有村民声称目击过野生虎(5)。根据足印判断,目前区内生活着掌宽13.5厘米和15.5厘米的野生虎各一只,时常交换活动区域,领地未划分;另外,2013年2月下旬,区内核心位置曾出现近20公分掌宽野生虎足印十余枚,疑为一发情雄虎所留。
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的行为,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6)。特别是在野生虎数量日益减少的背景下,作为一种处在食物链顶端的珍稀野生动物,既要认真的对其进行保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避免其危害人类(7)。认真分析历史上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事件,不仅有助于了解野生虎的习性、解析牠在与人类相处时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更可以指导生活在野生虎领地范围内的人们如何与野生虎和平相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事件,更好地保护这一极度濒危的珍稀物种。我们自2012年7月到2013年5月,在神州湾地区进行了有关野生虎的考察,通过对知情者采访了解到自1949年至今发生在神州湾附近地区的野生虎伤人事件,通过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野生虎为什么攻击人类、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被野生虎攻击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2.基本信息
我们对自1949年至今神州湾区域内发生的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事件进行了调查,确保每起伤人事件至少有三名以上的知情者。确定为野生虎袭击事件的依据是:有目击者明确描述为虎,包括大个体,条状花纹等;对于没有目击者的袭击事件,由现场考察者明确确定足印掌宽为大于13厘米的猫科动物来认定。最后确认64年来共有5起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事件, 4死1伤;主要原因调查如表1所列,具体伤人位置及相应信息参见图1所示。
图1 白色表示袭击事件发生在白天,蓝色表示袭击事件发生在夜晚;人(男、女)图标表示赶路,房子图标表示被袭击者在该处过夜并被袭击;细线表示到达袭击地点前的行走路线;黄粗线表示依据足印、挂爪估算、以主要山梁划界的野生虎领地范围。
表1 1949年至2013年神州湾野生虎主动袭击人类事件调查表
年份
1960
1970
1992
1997
2002
3.什么人会被虎主动攻击
3.1 被攻击者身份
3.1.1 外乡人
从表1可以看出,被袭击者均带有外乡背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70年同宿8人中,仅被袭击者具有外乡背景,而其他7人皆为当地文彩村人;1997年的袭击事件,被袭击者具外乡背景,而陪同者则为文彩村人。
为查清相关因素,我们通过调查对64年来进入神州湾活动的人次进行了评估,相应数据见表2.
表2 1949年至2013年进入神州湾的人次及特征的推测数据
年代
1949-1978
1979-1998
1999-2013
总和
被攻击比例
从表2不难看出,具外乡背景的人被野生虎主动攻击的比例最高(2.66‰),而文彩村本地人占了进山人次的90%,64年来约17000人次进山,至今却尚无被野生虎主动攻击的记录,差异巨大。事实上在中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着“老虎不吃本地人”的传说(8),很显然外乡身份是野生虎主动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1970年野生虎半夜袭击割漆工临时营地时,仅仅攻击了具有上竹乡(外乡)背景的人,该人身强体壮,但睡前已经感觉到了极度恐惧,特别要求睡在众人中间,尽管如此,半夜仍然遭到了攻击,而同睡一床的其他具有文彩村背景的7人并未受到攻击。另一个例子是,1997年的攻击事件中,野生虎白天公开当着走在后面文彩村男人的面,攻击了位于前面的具有竹溪县(外乡)背景的女人,这种公开攻击两人中前方人的行为,与野生虎偷袭的本性很不相符。两个事件的细节似乎也都在强调外乡背景是被野生虎主动攻击的重要因素。
另外同步进行的调查显示,神州湾区域内文彩村本地生长的村民迄今为止尚无被野生虎主动攻击的记录,且数十年累计进山数百、近千次的文彩村人,从未见过野生虎的大有人在,而仅仅见过一两次野生虎的也只有数人。
3.1.2 女人
在17000人次白天进山活动的人中,女人被主动攻击的占2次,占进山女人的比例为1.06‰;白天进山男人约为15000次,被袭击的次数为零;如考虑外乡人和单人或双人因素,这一比例上升到1.77%,与对应的外乡男人单独或双人白天进山1000多人次尚未发生野生虎袭击事件相比,至少高了17倍,可见女人身份是第二个容易被野生虎主动袭击的因素(9)。1997年袭击事件的细节也可以间接应征这一说法。
3.2 被攻击者的状态与位置
3.2.1 领地边界与中心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所有赶路者均在穿越神州湾野生虎领地后,接近边界区域时遭到袭击;而所有夜宿者则是在领地中心附近遭到袭击。这一特点有助于研究野生虎袭击人类时的心态
3.2.2 白天与黑夜
女人在白天就会遭到袭击,而男人似乎只有在夜晚才会遭到袭击(2002年袭击事件应为过夜后的清晨)。这似乎说明,野生虎有分辨不同性别人类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攻击选择性。
3.2.3 同行人少
除1970年的袭击事件外,单人或双人遭到野生虎袭击共四次,占总数的80%,明显高出单人或双人在进山人次中所占60%的比列,这符合人数越少越危险的基本逻辑(10)。
4.什么虎会攻击人类
4.1食人虎特征
从时间上看,在长达64年的时期内,野生虎主动袭击人类主要集中60年至70年和1992年至2002年两个11年时期,而这个时长恰好与一只野生虎统治领地的时间相近(11)。
我们假设神州湾内每一只野生虎统治领地的时间大约在11年左右;并进一步假设1949年,1960年,1971年,1981年,1992年及2003年恰好为一只新虎统治领地的开始年份。则据此推断自1949年至2013年的64年期间共有6只野生虎统治神州湾领地,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9年、1960年-1970年、1971年至1981年、1981年至1991年、1992年至2002年、2003年至2013年。由此可以得出60-70虎分别在其统治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各主动袭击人类一次,92-02虎除分别在其统治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各主动袭击人类一次外,还于1997年主动袭击过人类一次;而49-59虎、71-81虎、81-91虎和03-13虎(足印推测)均未有过主动袭击人类记录,这与已有的食人虎与非食人虎具有一定区别的报道是相吻合的(12)。
虽然也可以假设6只虎中有4只攻击过人类,他们或全部在统治领地的地第一年(1960年,1970年,1992年,2002年),或全部在统治领地的最后一年主动攻击过人类;但由此假设对应的年份似乎间隔不太整齐,会导致1960-1969和1992-2001两段时间则仅仅10年,而其他则是11年,造成周期不太规整,结论也比较勉强。
表3推算了不同时间段,野生虎领地内可能存在的野生虎与人类关系的表现。
表3 各虎统治期间人类进山特征数据及被袭击者所占的比例
统治时间
1949-1959
1960-1970*
1971-1981
1981-1991
1992-2002*
2003-2013
*有食人记录
从表3可以看出,非食人虎对于各类进山人员来说几乎不存在威胁,食人虎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升高,在整个食人虎统治期间,对于具有外乡背景的日行单人或双人女性而言,被主动袭击的比例是2.5-4.0%,而对于夜行的男人而言,其被主动袭击的比例在5%左右。
4.2 时间节点
从表3还可以看出,除1997年袭击事件以外,绝大多数主动袭击均发生在食人虎统治领地期间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因此我们称野生虎统治领地的第一年和最后一年为危险年份,而其他年份为正常年。表4分别计算两只食人虎统治的危险年份和正常年份袭击人类的占可能被袭击者的比例。
表4 各食人虎危险年份和正常年份主动袭击人类的比例
年份性质 进山人次 外乡背景 外乡(单或双)女人(被袭击人,%) 外乡男人 外乡夜行男人(被袭击人数,%)
危险初年
危险年份
正常年份
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于食人虎而言,危险年份具有外乡背景单独或双人进山的女人,其被野生虎主动袭击的比例高达14.3-25.0%,而夜晚进山活动的外乡背景男人被野生虎袭击的比例更是达到了16.7-29.6%。食人虎在正常年份袭击同样外乡背景的女人的比例仅为1.9%,两者相差近8倍,可见危险年份的提法值得关注。
4.3 食人虎的形成
对食人虎的定义来自于该虎曾经食人(13),但就目前的信息来看,神州湾野生虎的第一次食人都发生在其统治领地的第一年,第一年的食人与非食人似乎是决定一只野生虎到底是食人虎还是非食人虎的关键年份,我们统计了野生虎统治领地第一年发生食人事件的比例见表5。
表5 所有野生虎统治初期、总危险期和正常年份主动攻击人类的比例
年份性质 进山人次 外乡背景 外乡(单或双)女人(被袭击人,%) 外乡男人 外乡夜行男人(被袭击人数,%)
统治首年
正常年份
从表5可以看出,自1949年至2013年共计64年的时间里,共有6只野生虎统治了神州湾领地,6个危险第一年累计进山1800人次,其中满足野生虎袭击条件的女人11次,男人16次,平均每只虎第一年共获得4.5次食人机会。假设野生虎食人一次以后,即度过了危险年份,且在其准备食人期间,可以100%的袭击具备可袭击条件的对象,根据统计学原理,可以计算出野生虎危险时期长度与持续不攻击人类行为的概率,参见表6。
表6 野生虎统治领地后,敏感期持续不攻击人类的概率
|
|
第一个月 |
第二个月 |
第三个月 |
第四个月 |
第五个月 |
第六个月 |
|
第一只虎 |
0.625 |
0.390625 |
0.244141 |
0.152588 |
0.095367 |
0.059605 |
|
第二只虎 |
0.390625 |
0.244141 |
0.152588 |
0.095367 |
0.059605 |
0.037253 |
|
第三只虎 |
0.244141 |
0.152588 |
0.095367 |
0.059605 |
0.037253 |
0.023283 |
|
第四只虎 |
0.152588 |
0.095367 |
0.059605 |
0.037253 |
0.023283 |
0.014552 |
|
第五只虎 |
0.095367 |
0.059605 |
0.037253 |
0.023283 |
0.014552 |
0.009095 |
|
第六只虎 |
0.059605 |
0.037253 |
0.023283 |
0.014552 |
0.009095 |
0.005684 |
从表6中可以看出,如果危险期超过4个月,则每一只野生虎主动攻击人类的概率都在85%以上,这显然不符合事实。而危险期在3个月,则每间隔一只虎,第二只虎攻击人的概率也达到了85%。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危险期约1-2个月,第一只虎不攻击人的概率大约29.1-62.5%,第二只虎仍然不攻击人的概率下降到24.4-39%,第三只虎继续没有攻击人的概率是15.3-24.4%,到了第四只虎继续不攻击人的可能性仅为9.5-15.3%。这显然比较接近事实。根据表6我们推测,野生虎统治领地后的2个月内未曾食人很可能就会安全度过其食人的危险期。
从表6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一只野生虎是否转变为食人虎并不在于野生虎本身,而在于人类是否在野生虎处于敏感时期,为其提供了可以攻击人类的条件。袭击事件的细节显示,野生虎第一次主动攻击人类时,所选择对象的攻击难度似乎也要低一些。60-70虎第一次主动攻击人类的情况是,1960年白天,具外乡背景女人独自进山,被袭击;60-70虎第二次主动攻击人类的情况则是,1970年夜晚进入8人居住的棚屋,袭击具有外乡背景的一名男人。92-02虎第一次主动攻击人类的情景是,1992年黑夜,具外乡背景2男人赶路,其中后面1人拖后太远,独自经谭家湾穿越神州湾前往白家乡,被袭击时前面的人毫无察觉;92-02虎第二次主动攻击人类为1男1女白天同行,攻击了具有外乡背景的女人;92-02虎第三次主动攻击人类是对具有外乡背景的1男人过夜后的凌晨进行攻击,双方搏斗了很长时间。相比之下,均是第一次主动攻击人类时的难度要低许多。这些细节都说明,当野生虎有可能攻击人类的时候,人类自身的表现至关重要,及时发现领地内野生虎统治者的变化,做好进山人类的安全防护,既可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安全,也可能避免了正常野生虎转变为食人野生虎。
5.野生虎为什么攻击人类
5.1 防护不够
外乡背景、单人独行、夜晚住宿等信息,是否会被野生虎理解为不会受到报复、便于下手等容易得手的信息呢?在这些信息的支撑下,野生虎就会选择发动袭击。
毫无疑问,这些理由大部分应该是成立的(14),但是光凭这些这显然无法解释统治领地初期和末期袭击高峰的原因。另外,野生虎害怕报复而选择外乡人下手的提法似乎也不太可信。
5.2 饥俄
饥俄是解释野生虎袭击人类自身的古老理由(15)。这里可以解释成,野生虎控制领地初期对领地内被捕食动物不了解、捕猎效率不高,而人类行动缓慢、易于捕食,故会因饥俄捕食人类;在野生虎统治末年捕食能力下降,靠捕食野生动物已经无法维持其生存需求,因此,牠再次将捕食目标对准了人类。这似乎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两只野生虎最后一次捕食人类时,选择的捕食对象对自身危险性会更大一些。如60-70虎夜间闯入营地,从8人中间拖走了1人。
但是92-02虎在2002年袭击人前,曾经连续两天两夜面对被袭击者发出吼叫,明显不是要偷袭,而是警告。这一行为显然不能用为了充饥而(习惯采用偷袭方式)(16)捕猎来加以解释。所以,饥俄并不能回答问题的全部。
5.3 竞争敌意
我们在考察中意外发现,野生虎对异地同类的气息带有强烈的敌意(17)。当考察队员携带家猫气息进山考察时,野生虎总是会在附近弄出响动,在前方留下新鲜脚印和尿液。另有考察队员曾经发现,沿光顶山西侧山梁(分割白家乡与神州湾山梁)有三只被大型猫科动物猎杀但没有食用而丢弃的大个体野猪尸体(18),这似乎显示大猫对邻近区域的动物进入或穿越其领地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并会不因为食用而猎杀它们。
我们假设带有临近区域其他野生虎竞争性气息的人类或动物进入野生虎领地以后,会给野生虎感觉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用以解释野生虎为什么会产生激烈的反应行为。
在野生虎统治初期,刚完成对领地的控制,还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此时如果有携带竞争性气息的人或动物闯入领地,就很容易被激怒,并会采取极端措施。在统治领地末年,由于不断受到来自邻近区域野生虎的竞争威胁,野生虎会重新处于紧张状态之下,这时再有携带了竞争性气息的人或动物闯入领地,又很容易被激怒并采取极端措施。
所以我们认为,竞争敌意+防护不够是野生虎主动袭击人类的关键因素,在神州湾区域内,符合这一条件时,人类被野生虎主动攻击的比例极高;而不满足这两种条件时,人类被袭击的比例极低(目前尚未发生)。
6.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野生虎统治领地初期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其攻击人类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周边其他野生虎的领地气息伴随人类进入了自己领地并被这种气息所激怒。这一敏感时期大约在其开始控制领地后的1-2个月内,在此期间,外乡背景的人若以可被攻击的状态进入其领地,被攻击的可能性非常之高。
野生虎对人主动攻击,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被异地气息激怒以后,白天敢于进攻单独或双人行走的女性;夜晚敢于攻击行走或住宿的男性,对于穿越野生虎领地的人来说,接近领地边缘时危险性最高,而夜宿在其领地的核心区域,危险性更高。
曾经袭击过人类的野生虎,在其统治领地末年更容易对人类发动袭击,这一周期大约是11年。人类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及时了解领地内野生虎所处的状态,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这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身伤亡事故,甚至还可以避免一只正常的野生虎转变成一只食人虎。
毫无疑问,这一研究仅仅是针对神州湾地区历史上的记录所进行的,而且数据有限,可靠性与否,能否适用其他地区野生虎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检验。但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和特点,将有助于人类了解野生虎的习性和规律,为今后保护和发现更多的野生虎提供一定得借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