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混账逻辑

(2011-12-06 10:46:04)
标签:

科学

民主

公平

正义

真理

原则

法治

尊严

独立

人生

杂谈

             

             混账逻辑

 

   哪怕今日“闫沛东”这假专家打假,仍获网友力挺,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闫沛东”是假的,并不代表曹操墓就是真的!

 

    这话好耳熟啊,回头一看,呵,有了。“华南虎争论已经几个月了,争论早该结束,可是有那么一个人因为自己是专家,在没有调查和论证的情况下,信口开河,拿自己的脑袋做赌注,结果引来了一场谁也料想不到的争论。

    仔细研究争论的前后过程,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争论的主题一变再变,主动权似乎一直在打虎派手里。这个变化是:

    第一阶段:秦岭没有那么大的树叶,照片为假,是ps的。“猪都看出照片是假的”,这时的主题是照片。

    第二阶段:在经过大量论证和证明后,照片没有ps的痕迹。于是就有了“年画虎”,主题由“照片真假”转移到了“老虎真假”上。于是 “ps虎 ”变成了 “纸老虎 ”,是平面虎。

    第三阶段:又经过一些专家的论证,证明老虎不是平面的了,于是又有了 “死虎”“布老虎”,主题由 “纸老虎 ”转移到“ 活体老虎”;

    第四阶段:现在有很多专家证明老虎是活动的,有耳朵说,眼睛说,变脸说、尾巴说、毛发说等等…,证明老虎是活的,打虎方一是不承认,再就是耍赖皮….

    有人早就做好了逻辑上的准备,下一步就是

    “就算照片老虎是活的,那虎是华南虎吗?”

    再下一步,就算是华南虎,你能证明是野生的吗?

    再下一步,就算是野生的,你能证明是镇坪山上的吗?

    再下一步,就算是镇坪有野生华南虎,难道是照片上的那只吗?

    再下一步,就算照片上的老虎真有,也不一定是你周正龙拍的。。。

 

    挺虎的,你们就使劲去证明吧……

   

    通过这个争论主题和偷换概念的逻辑变换,打赌的人早就置身天外了。

    老虎照片说白了,无非是有人和一个老农民打了个赌,把脑袋赌上了,下不了台,怕输了丢人!!所以要想方设法找回面子。

    宁愿去牺牲一个农民也不能输面子啊,对不对?”

 

    面对这种混账逻辑,你该怎样应对呢?!

    其实,现在要证明华南虎照片真假已经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了:用年画虎去翻拍“周老虎”。拍出了,就可算是假。遗憾的是,地球上无人能拍出!

    非说华南虎照片造假,究竟是什么心态?

    照片是真的,有些网络、媒体、记者、专家、官员、司法的脸往哪里藏哪?

     贼喊捉贼,狼子野心

    无耻网闹喧嚣,谣言四起;无良媒体爆料,翻云覆雨

    “曹操墓”与“华南虎”,如出一辙;闫沛东与骆光临,一丘之貉!

 

 

          李晓亮:一滴“闫沛东”试剂让什么显了形?

                              

                                    2011年12月06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李晓亮

 

    以前或许只有在《故事会》、《知音》、《家庭》这类著名“社科读物”(凤姐语)里,才能读到如下匪夷所思的剧情:某地惊现古墓(比如曹操墓)。正在舆论存疑之时,一个江湖骗子瞅准时机,登堂入室,大喇喇冒充考古专家。并深谙“阴谋论”精髓,迎合舆论心理,坚称古墓为假。言之凿凿,声称掌握了当地造假十多项铁证,手握完整证据链。

    因媒体曝光度狂飙直上,一时自然风光无限,也因此被视为打假英雄。随后,却在媒体对其“证据链”持续追进时,有意回避,闪烁其词,直至某日突然消逝于公众视野,真假之争不了了之。等打假英雄的名字时隔一年再现之时,已是被警方拭去了“考古专家”的光环,还原其江湖骗子的本貌之日。

    说到这里,大家估计都已能渐渐辨出这个倒霉蛋的轮廓了。没错,他就是去年真假曹操墓之争的主辩手——“闫沛东”。而其真实身份,日前已被河北邢台公安局揭晓:“闫沛东”真名胡泽军,2005年因冒充记者骗钱而被列为网上逃犯,目前仍在对其追捕中。

    这要拍成影视,剧情一定会被大骂“狗血”。但当它就是真切的现实时,又像一个苦涩的玩笑,只是估计没人笑得出声。“考古专家”、“打假斗士”,如此耀眼的标签,却成了一滴测试这个社会的试剂。滴下“闫沛东”试剂,显形的不只是一个拙劣骗局,而是如一束X光线,透析出社会不同纬度层面的很多令人堪忧的阴影。

    首先,显形的当然是考古界的种种不靠谱,显示出学术公信的不堪现状。这种例证很多,比如各种鉴宝活动和节目,被曝存在的种种不规范;比如不久前,那个“金缕玉衣骗贷案”:几块玉片串起的玉衣,就被几个所谓专家估值24亿元。而评估过程竟只是绕着玻璃柜转两圈,就评估完毕、权威鉴定了。如此形同戏耍,江湖术士般的鉴宝把戏,屡见不鲜,这自然会成为“闫沛东”诈骗灵感的不竭来源。

     其次,“闫沛东”摸准了“受众”和“事主”双重心理。因为从各级公权到考古等学术研发、艺术鉴定权都有种种劣迹在前,公信严重受损,民间心理早就陷入信无可信的怪圈。只要迎合民间的惯性质疑,就能收获大片舆论市场。而在各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故里、古迹”争夺战中,公权失范染指其中,又占绝大部分比例。“周老虎”就是典型。所以他“赌”曹操墓是又一个周老虎,加上舆论造势,胜算不少,稳赚不赔。哪怕今日“闫沛东”这假专家打假,仍获网友力挺,这个逻辑是成立的——“闫沛东”是假的,并不代表曹操墓就是真的!

     再者,此事也折射出某些公权机构的不作为。“闫沛东”显形,是因此次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公安机关清网行动。而胡泽军2005年就犯案了,“闫沛东”去年就爆红了,媒体上到处都是他的踪迹。如果执法机关恪尽职守,就不会等到此次行动才恍然发现疑犯,且还走漏风声,仍未抓获归案。这不能不说是某种不作为。

    最后,“闫沛东”这滴试剂还验出社会的功利与浮躁。捧红“闫沛东”的各种媒体,只因他曝出的所谓“猛料”,连验证专家真伪这道工序都给省了;而“闫沛东”自己也忘了形,冒充专家入戏太深,将自己都骗了,已完全沉浸名利幻觉中,以致忘了种种诈骗前科。可见浮躁功利,害人匪浅,全社会都应引以为戒!

                                                     李晓亮(本报评论员)

 

            非说曹操墓造假是啥心态

                     高蒙河的BLOG

 

     这几天假闫沛东原系真逃犯的报道,非但没有平息一部分人对曹操墓的质疑,反而更有在个别人的耸动下重新引发新一轮社会争议的端倪。我检索到一些有代表性说法,如下:

    浙江有个什么时评人江某某这样说:打假之人造假,那些力挺曹操墓属实的人可以长嘘一口气了,而为曹操墓焦头烂额的安阳相关官员似乎也可以如释重负了。但是,“闫沛东”造假是一码事,曹操墓是否属实是另一码事。质疑曹操墓的人很多,曹操墓是否属实,并没有定论。

    江苏有个什么媒体人王某某这么讲:在这个充满赝品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人都是假的,曹操墓难道就一定是真的吗?更何况,有这么大的地方利益在里面,太有造假的吸引力了。因此,既然“闫沛东”案再次掀起公众对曹操墓的兴趣,不妨在积极抓捕逃犯的同时,考古界也对曹操墓来次梳理,找出事实的真相,还公众一个交代。

    持这类字句者,貌似振振有词,看似义愤填膺,说穿了不过有二个共同点而已:一个是自己先戴上绿色眼睛,哪怕世相绚烂多彩,可他看啥都是绿的;二一个是先给你戴帽子,后向你打棍子,先假设你有假,然后打你的假,先预判你有罪,再盘点你的罪证。其实,这和假闫沛东的做法如出一辙,同路同功,自导自演,胡言惑众。那我们就看看,上述所谓造假说是否成立,是否具有起码的逻辑和判据——

    第一,先看考古人如何造得了假?众所周知,考古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做的工作,起码在野外考古,考古人先要组成团队,有队长、有队员,有发掘的,有拍照的,有记录的,有修复的等等,没三五人一起干,成不了事,忙不赢。考古人除了自己组队,还要在村里雇请一些民工来挖土、出土,乃至挑选心细能干的村民辅助考古人一起清理遗迹和遗物,甚至像挖曹操这样的大墓,一天两天挖不完,每天还要烦请他们日夜看护和守卫。

    一句话,挖一个墓地也好,清理一座墓葬也罢,非十人八者做不成,像曹操墓的规模之大,工作量之多,更是没几十人劳作干不了。换言之,在众目睽睽之下,同时同地同一群人,既不是亲戚里道,又不是单位死党,怎么造假?谁能造假?谁敢冒天下大不韪来造假?

    第二,再看考古人和官员为什么要造假?造假有造假的目的,通常盖凡有三,一是为钱,二是为名,三是为利。考古人为钱造假,盖无所益。因为考古发掘是考古人的本职工作,挖到与挖不到,能挖到多少,同事不会看得起或看不起你,单位也都不会怪你,更不会发你奖金。再者说,挖出来的文物都是国家的,既不能拿去卖钱,也不允许以假换真弄出去套现。说句实在的俗话,没什么进账,那还造哪门子假作甚?

    再者说,考古人为名造假,可能或有所图,地方官员出于地方利益,说一点不动心也不客观。问题是,为名也好,为利也罢,那都得有造假的可能和环境,或曰可操作性乃至执行力吧。官员不是一个,通常都是一套班子,大家一起预谋,非叫考古人来造假,不造假就不给你经费,这有多少可操作性?且不说班子内部是否团结如一人是否会祸起萧墙,且不说考古经费多是国家文物局和省里下拨而不完全是当地出,就算三头六面、个人和单位都能交集起来,构成一个利欲熏心的集团,那他们这样做究竟图的是啥呢?安阳本来就是历史文化名城,守着殷墟这样的中国第七大古都和世界文化遗产,非得要靠再挖个曹操墓来轰动国内外捞取名利或政绩么?这用咱百姓的话说:有意思吗?我看是没意思,是低估了官员和学者们的起码的自律,也戏弄了咱平头百姓的智商。

    其实,曹操墓发现后,河南文物考古机构的一位领导曾在我去参观曹操墓现场时私下说过,在河南类似这样的名人墓多得是,挖曹操墓之前也不知道会挖出什么?是不是曹操墓哪个晓得?没成想有人不停地盗墓,就只好按照国家文物保护规定抢救性地去挖,哪知一挖挖出个曹操墓,扯出那么多争议,早知道这样不挖也罢。——这样的实情,不知上述那两位所谓媒体人或时评者了解后,会不会还会坐在电脑前,晃脑袋臆想,敲键盘胡说。不过,按他们的逻辑和心态,我揣测非但不会收手闭嘴,反而还是会像东北话常形容走火入魔的人那样:嚼着屎橛子硬犟,给麻花都不吃的。换言之,劝说这类人应当起码尊重已有基本定论的考古科学,似乎已是对那什么弹琴唱歌,无用也!

    这不能不使我倒要反问或质疑了:他们这是什么心态?他们又是什么动机?如果这可以借用昨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继根先生发我短信的分析,不外如下几点——曹操墓争论背后,我看见以下:对政府的不满;对河南的偏见;利益的纠结;知识的盲点;道德的表演!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12/6/12/1/u19591272_134d024fe4dg215.jpg

 

 

 

 

附 周正龙所拍野生华南虎照片第29号 1.近 2.中 3.远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

义不容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年学者
后一篇:如此内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