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家胡石

(2011-07-22 07:19:30)
标签:

科学

民主

公平

正义

真理

 

                   画家胡石

 

     看了下面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了老朋友胡石,豪爽,博学,睿智,勤奋读书,潜心作画。很早的时候,我就相信他将来定会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画家。不知近来他又有什么新的进步,挺挂念的。

 

 

        毕加索: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2011年07月20日 11:16


                            来源:新华网

                  http://res.culture.ifeng.com/dci_2011/0720/ori_4e264a3520ead.jpeg

     谈到齐白石,对这位“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不少中青年也许感到不熟悉,这里只从外国画家对他的评价说起,谈谈白石老人的影响。

    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们所崇敬的大师,“是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毕加索语)。齐白石与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等不同,齐白石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其成功之处在于:他从文人画家统治了数百年的中国画领域,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到了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画坛上的历史性地位。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芬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统一,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1956年6月张大千曾去拜访毕加索,三次而不得接见。张大千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画家,最后还是见到了毕加索,毕加索不说二话,搬出一捆画来,张大千一幅一幅仔细欣赏,发现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已的真品,全是临齐白石的画。看完后,毕加索对他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西方一位大画师,这样评价齐白石,由此可见齐白石的价值。

    齐白石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和较熟悉的一切事物统统都搬进了他的画面上。他的选材突破了单纯的民间画、学院画之间的森严界限,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画家具有他这种罕见的表现现实世界的热情,他把平凡普通的事物作为画材从而使自己的画达到了空前的丰富。

 

  胡石简介、画作及评论:       
               

                        http://img3.artxun.com/www_shufa_org_ZC_BBS/10/285/thumbnail_400_400.jpg

 

胡石,1957年生于山东临沂。1980年毕业于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1989年结业于中国画研究院第三届中国画研修班。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名家研修班。胡石自幼仰慕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等灿若星斗的沂蒙同乡先贤,学习唐楷,后遍临宋元诸帖;学画之初,他得到李波先生的指教,后遇到崔子范、杨大钧,眼界始宽。后取法宋元,知绘事要理,渐显华瞻,然更喜元明性情。气象初成,及新文人画兴,适逢其会,获陈绶祥先生点拨,与朱建、边平山诸同仁切磋,始省文心,又通画理,埋首笔墨,躬耕不辍。几年来,胡石参加过多次展览。1990年,参加“90中国新文人画年展”(中国艺术研究院)。1991年,参加“91中国新文人画展”暨学术研究会,参加“中国扇型绘画大展”;1992年,参加“92年中国新文人画年展”(甘肃画院),参展“中国画研究院花鸟画专题邀请展”,作品《雨湿红花》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平沙落雁》入编《1992中国画年鉴》;1994年,应邀赴比利时国安特卫普美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展;1996年,作品《鱼》入选中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邀请展并获优秀奖,参加96中国新文人画年展(中国美术学院)1997年,参加97中国新文人画年展(中国美术馆);荣宝斋出版社编辑出版《胡石画集》;2000年,参加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巡展组织者之一),入选《当代中国画名家扇面精品》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出版有《胡石画集》、《大器丛书·胡石》《南园寄兴·胡石近作》、《中国名画家精品集·胡石》、《艺术阵线·花草之乐的人生境界》、《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胡石》、《中国名画家·胡石》、《中国画二十三家·胡石》。胡石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艺术工作室教授、中国“新文人画”画家。

                      
1957年生于山东临沭,l980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美术学校,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国画名家班”。临沂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1990年、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花鸟画主题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 

1991年、参加北京“中国扇型绘画展”,  “中国新文人画展”。

1992年、入编新华社主编的《中国画年鉴》。 

1993年、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国际水墨展”。 

1994年、赴比利时参加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水墨展”。 

1995年、参加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 

1996年、参加在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胡石画集》。 

1997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 

2000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菏泽、沧州、黄华、兰州、临汾等地展。 

2001年、参加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大同、运城、太原等地展。出版《南园寄兴》。 

2002年、参加在湖州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长沙、湘潭、常德、杭州、金华等地展。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器丛书.胡石》。 

2003年、参加在长沙举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洛阳、济宁、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地展。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花鸟画小品丛书.胡石》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名画家精品集.胡石》。  《艺术阵线.胡石》 

2004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济南举办的“中国画邀请展”,“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桂林、济南、淄博、莱芜、博山、潍坊等地展。入编《2004年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工作室聘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任研究员。参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展览馆、桂林美术馆、洛阳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名家班师生联展”。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名家.胡石》。入编《05年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画艺术年鉴.胡石》。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23家.胡石》。入编《06年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7年、参加在上海、北京、泰国举办的“水墨聚焦.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名家书系.胡石》,入编《07年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8年、赴目本参加在上野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水墨画展”,入编《08年中国画艺术年鉴》。 

2009年、赴美国参加联合国主办的“水墨聚焦.中国画邀请展”

     

                             

 胡石作品选:

 

 

    http://www.xizhilipin.com/UploadFiles/IMG_5467.jpg

                

 

           http://www.zhongguohua.org.cn/hualang/200656234143.jpg

 

      

             

    http://www.zhuokearts.com/upload/2009/5/12/2009512_exhibition_pic_58518_picflag.jpg

 

 

              http://www.pinmozhai.net/pinmozhai/2010327110524.jpg

 

 

                      http://file.gucn.com/file/CheckCuriofile/200912/Gucn_2009123168497192029Pic4.jpg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005/4/69862_1272956257JLye.jpg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005/4/69862_1272956267555z.jpg

 

 

               画家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新文人画。
 
 
                             胡石印象

 

                                文/王祥夫 

 

    正“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时候,南窗之下检视胡石画册,弥觉室内秋气愈浓了几分。在画家的生命中,注定有一种色彩让他如痴如醉。胡石的生命之中,赭石好像更多了几分。赭石原是天地间的大色,一切的如花似锦,一切的婀娜烂漫到最后都要归结到赭石里去,赭石的魅力在于它的繁华落尽的沉淀。
    最早看到的是胡石的几幅花卉,心里便欢喜。画里画外充满了什么气息?像古绣片,颜色呢,恰像给岁月风尘漂洗了百番千番的样子,但自有一种洗尽铅华的峥嵘之气在里边,更有一种说不出的让人感动的悲剧性质。一般的花卉作品多是喜剧性的,喜剧性的底子不免要浅薄些,不免要让画家在那里调朱弄紫,原是一心要人说好,要让人明白“花好月圆”是怎样的一番情致。牡丹动辄都要肉肉的画到碗口大,且一朵一朵又一朵开足了精神要人看。而胡石的花卉却一出场就是悲剧的味道。有悲剧味道的花卉作品并不多,八大山人算一个,青藤算一个,石鲁算不得,石鲁只是一种愤懑。这悲剧般的笔墨出场原不是要人看而是要人用心细品。这就好像是在那里左一碗右一碗满头冒汗喝热茶的汉子多,芭蕉细雨独坐细品的人则寥寥可数。所以胡石的画让我喜欢得很,喜欢的道理就在于可以一再地看,看了又看,这就是品。看了又看,不觉想让人再看,这就显出了画的不一般。怎么说胡石的花卉呢?叶子是零零落落地长在那里让人想一想什么是扶扶疏疏,好像是有风在那叶间轻轻滑动,颜色若有若无的花好像也在风里微微地挺着。一枝一叶,让我有了莫名的惆怅。首先,我问别人,胡石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告诉我这人竟是山东那边的人士,想象之中这人便是个瘦子,瘦之中当然会占一个“清”字。及至见了,原来却胖,个子也高出想象许多,当下便想,这胖子大个子怎么拈得那毛锥调得那胭脂?人胖大,却偏偏个善染小恙。忽然说是要挂吊瓶去了,便真去挂了吊瓶。让人看过手背的针眼,坐下便又喝酒,且是喝得川流不息的样了,让人明白他不是怕误了“友情” 这两个字,胡石有时性情得让人心生欢喜,有时又让人感到他很疏很远。胡石用笔用色极其微妙。笔的控制让人明白画家真正的感觉入微,颜色和水分的使用亦十分独到,有时候简直淡到无,但又不是无,看上去有,又好像没有,微妙便在这里。赭石一色往往让人感到天地间的荒疏之气,荒疏之气往往又会让人感觉到生机之惨淡,而胡石的画作却偏于荒疏之气让人领略生趣盎然的娇娜,那一点点白,那一点点三绿,那一点点藤黄,都妙妙地被施展到那赭石的浑浑沌沌之中,真是美妙得很,真正协调得好,真正是让人心生喜欢。胡石之妙,妙在“微妙”二字,有有无无。胡石笔端有一股好水,且最会用水驱使笔端的色相洇洇润润,真是好看。山东出过好作家。小东西偏偏写得博大,要让人知道山东那地面的宽广与厚博,这作家便是蒲松龄。蒲松龄的行文甚是精练典丽,如古锦缎、如古铜器、如古漆器、如错金银、如错碧翠。只“典丽”二字便让人明白他的文章好。胡石也是山东人,其用笔用色只在“微妙”之间,而其画品却得“野逸”二字。典丽的前题是鲜活,不鲜活则无典丽,野逸更是如此,非有十分好的写生做底是野逸不起来的,一枝一叶俱要从物外到眼里再到心里才行。但往往是,那一枝一叶从物外到眼里再到心里而后到笔下则会变甜变熟变成习惯见到的东西,即使野出了面目,往往又生不出那“逸”字来。而胡石的笔下则让人觉得新鲜,觉着逸,这便好。胡石的野逸亦是和荒疏之气相互呼应着,这荒疏之气于他绘画的章法更是分不开,别人习惯了的章法在他的画里也甚少看到。胡石花鸟作品的章法有时候让你好像一下子步入了哪家望门的荒园,雨丝风声中的草木竟长得天真烂漫却全无章法,花卉也开得十分可人而又章法全无,纯是一派天然野逸气象。当然胡石的章法是安排过的章法,但让人感觉又像是全无安排,这便是好手段!说章法,胡石占便宜处又好像全在笔墨微妙之间,如没有微妙精到笔墨担当,胡石的章法便要发生危机。但这危机在微妙笔墨的担当下却恰恰让人又觉出了好,好在别人不敢这样做,他却敢这样做,为什么敢,笔墨担当得起。胡石的画就章法而言,几近自然主义。
    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就是那么长着,但你画出来也许不会好;非洲的天堂鸟色彩漂亮得怕人,你要是画出来,人人都会觉得你硬是假得厉害。看胡石的画,你才会觉得他笔下的精彩处,园子里的花花草草就是那样长的,他就那样画了,当然,他是用他的心眼那样画了。却好。
    读胡石花鸟画得四字,“野逸微妙”是也。

 


                       胡石与他的画


                              王祥夫


    胡石是条汉子,个头与块头都似乎要比别人大一号,多少年前,胡石的画名早已远播,我以为,胡石于书画之外,是,喝酒最好看,人坐在那里,说不喝,说不喝,但为了朋友会马上再来一杯再来一杯,或者,再来一杯!那气概真可以说得上是古典,而且是《水浒》中的古典。看他喝酒,才让人知道什么是豪爽之气。因为他,你也许会普遍地喜欢上山东人,就这一点,我认为胡石应该去当山东会馆的馆长,或者去做山东人的总代表。我和胡石有缘,那一年我收到一古董木雕,雕的是一个葫芦,葫芦里端然一老纳,老纳态度沉静,坐在那个葫芦里闭目参禅,葫芦一般是装酒的,虽然它也可以装太上老君的仙丹,但我依然相信它只好用来装酒。那一次胡石莅临大同,喝酒喝得真是四座生风,他既然那么能喝,所以你简直是没有道理不喜欢他。我把那个木雕葫芦老纳送给他,好像是,那东西原就是给他准备的,那时候他的画作里总是左题一个“老胡瓜”右题一个“老胡瓜”。那个时期,胡石的画真是让人看了眼睛一亮,枝枝叶叶,花花朵朵,是野逸加富贵,这原是很矛盾的组合,但他就是把野逸与富贵加加减减在一起,是别样的好看,是别样的与众不同。看他那个时期的画,是有风在里边吹着,花和叶子一律在纸上“哗哗啦啦”动。我早就说过胡石笔下使得一股好水,汪汪的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画的氤氲,让人知道什么是宣纸的妙好。胡石是,怎么说,是国内屈指可数风格独特的画家之一,他的花鸟只要一张挂在那里,会让人马上明白那花花鸟鸟姓什么,看胡石作画,也煞是好看,大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人站在画案前,屏了气,精神都在纸上,一笔,想想,再一笔,一笔,想想,再一笔,不是笔走龙蛇,亦不是千枝万朵,是一枝一叶,是三笔两笔,虽三笔两笔,亦是满堂风雨,说满堂风雨分明又不对,是,一枝一叶都有世间的风霜雨露在里边。不到十年间,胡石的绘画风格在悄然生变,如果说以前是野逸而富贵,那现在胡石的画风应该是“始绚烂而后归于平淡”之后的“简淡清真”。说到画家的画风,胡石在中国众多的画家中,其风格是十分独特的,用色,淡淡地敷,是敷,而不是扫,亦非抹,怎么敷?敷到什么地步?不好说,是薄淡若无,好像是一吹,那颜色便会化为无物,勾线,是婀娜而又刚劲,其近期的画更是努力在减少线,加更多的面,就敷色而言,我以为胡石是以工笔之法出写意之意趣,怎么说呢?胡石现在是更加的发心发意要向宋代花鸟那里分几分风月。胡石笔下的鱼,是“轻鯈出水”的意思,你也许只看到它的鱼鳍,或是它的鱼尾,你是只能看到鱼的一部分,鱼的其它部分只在水里,那水呢,也只在胡石的纸上。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写小说之含蓄是要示人以“冰山之八分之一”,你只能看到冰山那浮出于海面的八分之一,另外八分之七你根本就看不到,它沉在海水里,但你能感到它的存在。看胡石那一尾尾浮出于纸面上的鱼儿,你会感到这种妙趣,即以他近期的花鸟而言,你会感到胡石把写意的境界稍稍那么一拓,拓到了一个别人尚未达到的那么一个境界,台湾作家蒋勋在一篇序言里说过的一段话颇获我心,在这里不妨引用一下,用来说明胡石近期花鸟的好处:“不知为什么,这些年,每当从伟大的博物馆出来,都有点累,倒是随身坐下来,靠着柱子休息,不经意看到柱脚下一朵正在绽放的小花——不知是哪能里吹来的种子,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那样愉悦自在,使我心中一惊,仿佛似曾相识,只是那种可亲的感觉,便解脱了博物馆中所有伟大壮观的累。”胡石近期的花鸟就好在这里,是一枝一叶,是小小的,亭亭的,最近,连《本草纲目》里的草木也在他这里有了身份——是“简、淡、清、真”当代画坛,当得起“简淡清真”这四个字的画家不多,而说到“简淡清真”,这在胡石是一贯的,从十年前看他的画到现在,胡石的审美取向从来都不是“英雄主义”也不“伟大壮观”,胡石的花鸟便是那“不知从哪里吹来的种子,绽放出那么让人心惊,那样愉悦的花朵。”我以为那是从中国花鸟画传统的精髓里吹来的一粒种子,所以开出的花才让人感到格外愉悦。看宋代的花卉草虫,让你深深感动的岂只是那画卷之上的花卉和那些斑瓓的蝴蝶和蚂蚱,让你感动的是一千多年前那些画家们的情怀。看胡石的画其实就是要看这情怀,所谓的文人画也就是要看这一襟情怀。胡石的花鸟就是“简淡清真”的情怀。有些画,看上去大,是越看越无物,有些画看上去小,却是越看越丰富,胡石应该是后者。我个人喜欢他的画不说明什么,但我是喜欢。
    说到胡石,看看他的人,再看看他的画,风格是完全相反,你要不认识他,你很难想像那皆有风霜雨露的一枝一叶出自他手,那天在二月书坊,我让随我去的朋友墨人钢猜一下胡石是画什么的?我的朋友看了胡石,说,定然是个画山水的,我问为什么?我的朋友说因为胡石身上有山水的峥嵘之气,这话说得好。
    胡石身上有半个好,另半个好只在他的画里,合起来,才是一个好!说到胡石,不能单论画,要人与画一起来论,才好看。还有,让他戒不戒酒呢?戒了就不是胡石了,最好是跟别人戒,我去了呢,他还是要喝一点,要是不喝酒,就不是胡石了。

    写的是不是不错?看来我是太孤陋寡闻了。后来,胡大师病好了,主动送我一幅画,还用毛笔写了他的病案送给我,我才明白,原来,现代的中国画,竟有如斯意境,竟不能让我用文字来形容。住院期间,他和我经常谈论中国文学,艺术以及人生感悟,后来,我们成了朋友,也曾一起喝酒、闲谈,真正体味到他豪爽、大气真性情的一面,尽管我从不饮酒,却常常相谈甚欢。
胡石虽有山东大汉的体格相貌,也有嬉笑怒骂的直率质朴,但是在他的秉性当中、内心深处,更有那么一种慵懒而野逸、温柔亦清冷的生命状态,甚至更有些矛盾似的,以铁骨柔情追求着那种闲散的境界。这种性格决定了他漠然于种种奖项的逐鹿,游离于学历和职称的猎获之外,更使他得以进入艺术追求的淡泊宁静之中。胡石用笔、用色极其微妙。笔的控制让人明白画家真正的感觉入微,颜色和水分的使用亦十分独到,有时候简直淡到无,但又不是无;看上去有,又好像没有,微妙便在这里。赭石一色往往让人感到天地间的荒疏之气,荒疏之气往往又会让人感觉到生机之惨淡,而胡石的画作却偏于荒疏之气让人领略生趣央然的娇娜。胡石之妙,妙在“微妙”、“清气”。在传统文化精神背景下,对笔墨的认识高度,决定了胡石绘画的境界和学术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