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高中的同学在张罗着毕业25年聚会,号召大家写一些感想。我也懒了很久了,借此由头,把对我们十分重要的高中生活片段截取几页,算是对过去生活的纪念。
曾记得当我和一些美国朋友在一起谈论起我们引以自豪的高中生活时,他们没有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感到惊讶,而是不相信我们在三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而不解;而当我和国内的人讲起礼泉一中84届时,他们总是表现出我所预料的惊讶和羡慕,让我大有知己的感觉。在美国要想上大学是很容易的事情,他们对升学率的高低不是那么的在意,而对于我们在当时依靠背的干粮度过正值长身体的阶段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和理解。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文化,不同国度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看,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看到那么多的同学写的回忆文章,也总想写点什么,努力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生命中记忆的浪花朵朵无数,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那个交织着清贫、梦想、激情和奋斗的三年无疑是最特殊的一朵。
今年正值国庆60周年大典,一中校庆50周年,84级毕业25周年,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小心翼翼地采撷几瓣,把它献给学校和同学,尽一点自己的心意。
对我来讲,三年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书写,它是我生命中的珍贵的体验,是不可分割的连续,是不可还原的唯一。爱憎分明和激情澎湃是那个年龄你我的主题,而如今这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趋于平缓,对于生命的感悟更加倾向于平和和中性。是我们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吗,还是我们还原了生活本来的真实?是我们希望的彩虹不再是那么的美丽,还是希望就像肥皂泡,被岁月的风吹碎了,或者是吹得消失无影踪了?幻想或者演绎都不容易确定,那流逝的回忆却永远温馨美丽 !
长个头
对我来讲,高一最大的收获是个头长了大约10公分,使我失去了初中时排队总站排头的资格,夸人了1.7米的行列,高三毕业时大概1.73左右。有一次开会,让同事猜我的个头,结果最低猜1.78米,最高1.84米。当我告诉他们真实的身高时,他们都不相信。
上高中一个学期后,初中的化学老师张老师见到我,仰着头看我说:“你最大的变化就是这个子!”我的父辈和爷爷辈都是矮个子,自然也不指望我们能长多高。记得高一我爸跟我预测过:看来你以后也就跟我个头差不多,1.68米左右。那时15岁的我并不在意个头,也不知道个头对一个男孩子意味很多,也就没有在意。等长大以后找对象时才联想起来了,心中暗暗窃喜爸爸的语言被我颠覆。其实蓄势待长从初三就开始了,记得那时整天饿得难受,每晚到了12点还要加吃两个馒头才能入睡。上高中后,开始舍不得买学校的馒头,只有到了周五自己带的吃光了才买,我每次都要吃3个4两(1.2斤)的馒头,吃完后还是不觉得饱。周末回家,都是吃的撑撑的,直到母亲夺下碗才停止,她怕我吃坏胃。
那是我一生中吃饭最香的阶段,那种对食物的迷恋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重复过,想起来令人唏嘘不已。快速长个子,营养跟不上,就造成了身体浮肿,
但我并不明了其中的原因。记得那时候我的眼睛老是有点肿,用手一揉有水出来,也没有在意。高一夏天午休的时候,身体由于虚弱,我常常午睡过头,每次都是李健老师把我从宿舍揪起来,我一看周围空荡荡的,就剩下我一个人,感觉很不好意思。
个头高自然有好处。记得我们村有一家人仗着弟兄们多常欺负他人。81年底我的家迁到河南油田,家里就剩下我和爷爷奶奶,可谓人单力薄。有一次我和他家的老四发生了矛盾,搁平时肯定他家动手了,可那一次他犹豫了半天,只说没有动手。因为我比他们家5兄弟都高,还是震慑了一下,当然要真打肯定我吃亏。
个子长高了并不意味着我强壮了。记得上大一身体素质测验时,一开始100米、立定跳、铅球、单杠都不及格,
让我灰心不已。别的同学也奇怪,那么高大的我怎么那么弱?那时我对营养才有了些许概念,一思量才明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