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记忆 (三)
(2008-10-30 18:56:11)
标签:
家庭姑婆寒窑养女薛平贵河北杂谈 |
纪念我的姑婆
我的姑婆是一个很苦命的人,她的一生历经坎坷,命运多桀,最后孤独地悄然而去。姑婆去世时80岁左右,距现在也有大概15年左右了。我没来得及参加她的葬礼,至今引以为憾。
旧中国的妇女地位低下,命运大多不幸。解放前,姑婆嫁给了邻村山上一个曹姓人家,受尽了虐待,最后实在受不了了,留下了一个女儿后就离家出走,到处流浪,辗转奔波,沿铁路来到了河北的邯郸煤矿附近。那时候,正是日本侵占华北的年代,日本人为了持续战争,就必须有能源的支持,煤矿里后来有很多日本人进驻经营。据姑婆后来讲,那时候煤矿里有很多日本老板的家属也随迁过来了,但对她们好像还蛮客气,也不怎么凶暴,让我们当时很不解。在矿区里她靠捡破烂为生,中间还收养了一个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到解放。女儿出嫁后,她又回到了陕西我的家乡。家乡的人还以为她早已经死去了,见到他回来深感意外。好在新中国的政府对她还算关心,曹家她是回不去了,就在我们村给她分了一点地,找了个破窑洞暂时安了个家。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封建,总认为不管男方家里对她怎么不好,她离家出走就是离经叛道,对娘家人也就是我们家来说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回来后我的大爷和爷爷对她这个妹妹就不是很热情。爷爷一生也算是个有侠肝义胆的人,年轻时走南闯北,好暴打不平,在家乡一带名声很不错。可就是在对待他自己的亲妹妹出走这件事上,一直到老都耿耿于怀,让我至今都不理解,那个年代难道守妇道就那么重要吗?!
姑婆回来后年级应该不到五十岁,开始还可以参加村里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等到了60岁后就被队里划为”五保户“,靠队里分的粮食度日,有时候我们家里也接济一下。她解放前出走时候留在老家的女儿出嫁到了邻村,可能是记恨母亲小时候抛弃了她,一直对她的母亲态度冷漠,很少过来探望。倒是她的女儿,也就是姑婆的外孙女心地善良,结婚后后嫁到离我们村更近的地方,经常来给她外婆来洗衣做饭,让老人得到一丝安慰。后来,姑婆远在河北邯郸的养女也打听到她的下落,和女婿一起来看过姑婆几次,每次还都要留些钱给她。每次分别的时候,娘儿俩相拥而泣,挥泪作别。养女曾有意接她去河北,姑婆故土难离,最终还是没有成行。
也许生活的磨难太多,经历太坎坷,姑婆的神经受到些刺激,60岁左右就变得爱啰嗦,常常把一句话反复着说。她身边没有儿孙,难免孤独,晚年养了个猫陪伴自己。她也很喜爱我们兄妹几个,经常给我们点吃货吸引我们去她的寒窑.她烙的饼很好吃,里面放了一些蕉叶(一种调料),口感很不错。她还给经常我们讲故事,她没有读什么书,故事都是她自己经历和见闻,像很多有关狼的故事都是从她那里听的。可惜时间过得太久了,很多情节我已经淡忘了。要不然我一定写下来,也不枉老人家一番苦心。后来我看了一部戏,说是唐朝丞相之女王宝钏在寒窑苦守18年,终于等回了功成名就的丈夫薛平贵,有了一个富裕幸福的晚年。我就联想到姑婆也在寒窑生活何止18年?她是不可能等到什么“薛平贵”了,她的希望又在哪里?没有了希望,她又是靠什么力量支撑自己的生命呢?后来戏看的多了,才发现类似的戏曲很多,主人公开始都是生活艰难坎坷,但也都坚持不懈,到最后一位贵人从天而降,主人公时来运转,步入王府,享受富贵生活,台上台下皆大欢喜而散。也许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多灾多难太频繁,苦难意识浓厚的人们潜意识里需要一种盼望,等待苍天开眼,派天使来解救自己脱离苦海,跳入龙门。可惜天下的官位有限,草根百姓的幻梦根本上就是虚盼,但至今人们在生活改善后依然乐不彼此,顽强做梦,这种唯心的思想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也许上帝垂怜这个苦命的老人,姑婆竟一直活到80岁左右,从没有生过病,无疾而终,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后来我自己也走了一些地方,算是有了些经历,多少能体会到老人当年的艰辛,才感到姑婆当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当然,她的经历是那个年代妇女悲苦命运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是苦难的中华民族里苦难的妇女的一个代表,她的不幸命运中固然有社会和时代的因素,更有人为冷酷的偏见,她的经历承载了太多的社会、战争、文化、道德印记。姑婆顽强地为生活奔波劳碌一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情值得我特书,但她是我的姑婆,也深爱过我们,作为晚辈,我始终觉得应该记录下点什么,尽一点对她这个普通人哀悼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