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松花江中学之行的感悟
11月28日,我应邀到北仑松花江中学上示范课。能去松花江中学学习,我要感谢该校的郑校长。前几日,我接到郑校长的电话,她说学校要求每位年轻教师拜区外的名师为师,经多方打听,找到我。我当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全市那么多名师,她选择我,感受到自己专业成长得到肯定的喜悦,紧张的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但我还是答应了,因为这是一次挑战,我喜欢挑战。同时,我相信指导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我这次去松花江中学,主要是上示范课。同时,对他们学校的两位老师的上课和说课进行点评。经过一天的学习与奔波,感触很多。
一、松花江中学非常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每个学校都在做,但多数学校是让年轻教师拜本校的老教师为师,很少聘请外校、外县市的教师做师傅,但松花江中学不仅聘请北仑区的名师,还聘请外县市的名师来指导青年教师。我们知道,聘请外校的老师做师傅需要一笔经费,但该校舍得花,说明学校对年轻教师的重视,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说明该校的校长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智者,同时,也说明该校的年轻教师很上进。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年轻教师如不上进,校长也不会这么重视。
其实,从深层次解读,该校此举是学校摆脱困境的切入口。据了解,松花江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处的初中,该校的教育质量常年位居北仑区中游。如何突破,怎样突破,校领导一直在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学校决定以培养年轻教师为抓手,促进学校其他工作发展。此举很有见地。因为,年轻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从心理上分析,年轻教师得到学校的重视,就会更加努力工作回馈学校,假如年轻教师上进,加上指导老师的提携,在各种评比中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处处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无疑,受益的是学生、教师和学校。
二、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不公
松花江中学是北仑区篮球特色学校,男、女篮球队在近几年的区比赛中名列前茅。学校有4位体育教师,每人每周15节课,加上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估计每人每周将近20多节课。尽管课多,但4位老师还是常年坚持训练。可在职称评定时,上面不是很承认。相反,一些平时不带训练,上课不认真的教师却评上了,因为他们在教坛新秀和优质课中获得好成绩(其实,这些成绩大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个人所为)。这样的反差,打击一批工作扎实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如我市有一位教师,与笔者同龄,自分配工作以来一直带学校跆拳道训练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训练,甚至放弃节假日。为了更好地训练,他以校为家,常年与学生住在一起。跆拳道队在每年宁波市比赛中都获得好成绩,学校连年被评为宁波市优秀传统项目学校,教师本人被评为慈溪市政协委员。但由于工作忙,他一直没时间写文章,没参加各种评优课,导致高级教师一直未评上。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质疑评价制度。我建议:以后评教坛新秀和优质课,不能凭一节课定成绩。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平时上课占百分之六十,比赛的课占百分之四十。平时课主要考核教师一个学年的上课情况,可通过查教案、推门上课、问卷调查和技能抽测等方式进行,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服众。当然,我也建议,工作辛苦的体育老师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写文章,这样不仅对评职称有用,而且理论增强对训练也有促进作用。
一天的北仑之行,确实锻炼了我,全方位考验了我,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教师成长的那份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