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育公开课教学内容选择之“两忌”

(2013-09-20 10:18:48)
标签:

教育

分类: 已发表的文章

体育公开课教学内容选择之“两忌”

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公开课上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反映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

新课程只有课程标准,没有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回忆以前的体育公开课,很多新兴的、时髦的、民族传统的项目进入体育课堂,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也逐渐发现公开课的内容存在着“三多三少”,即:游戏多了,技术含量的内容少了,兴趣的内容多了,有一定危险性,但教学价值高的内容少了,新兴的内容多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少了。于是,一些专家、学者撰文澄清选编教材的误区,及时纠正了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不同级别的体育公开课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比较规范。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发现教师存在两个错误认识,经过反思,现提出来,希望给大家以警示,使体育公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规范。

一、忌“稳妥思想”

为了能贴近常态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现评优课的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又方便东道主学校排课,组织者一般采取借班上课的方式,要求上课者自选教学内容,这看似对上课者有好处,因为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但也给上课者选择教学内容时增加难度,因此,有些教师从稳妥的思想出发,选一些难度较低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市新生代体育教师展示课的内容自定,A教师向承办单位的任课教师了解到: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没有学过原地运球。于是,他选择了原地运球作为上课内容。技能目标:学生通过高低运球的学习体会高低运球时身体重心的起伏变化同时加强对球的控制能力,9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完成各种高低运球转换练习10次以上。但从现场观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其实很轻松地达成了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毛振明教授提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有适宜的技术难度,适宜的技术难度应该是在一节课内经过教学双方努力后大部分学生掌握该技术。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受到影响。技术难度具有相对性,同一个教学内容相对于不同阶段学生来说,难度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原地运球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小学生的力量、协调性和球性比较差,因此,原地运球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学过原地运球,但平时已经接触过篮球,加之,力量、协调性和球性比较好,因此,原地运球技术相对于初二学来说难度偏低。这从上课当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一节课内不需努力很快就学会了原地运球技术,达成了教学目标。其实说到底,这是教师的稳妥思想在作怪,他们认为:难度较低的教材安全、易于组织、不需要花时间纠错、不需要分层教学,等等。这可能是错误的想法。

听课教师千里迢迢来观摩,目的之一是想学习上课教师如何处理技术难度比较大的教材及如何教技术难度大的教材。如果我们选择一些技术难度偏低的教学内容,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看性和吸引力,降低了公开课的价值。因此,我们在选择公开课教学内容时要敢于摆脱“稳妥思想”的束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宜难度的教学内容,然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步骤,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使大部分学生学好该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观摩者也能获得更多的启示。

二、忌“贪大求全”

一些上课教师认为公开课是展现自己教学水平的大好时机,于是不切实际地提高课的目标,扩充课的容量,加大课的难度。这样教学将不利于学生的消化与吸收,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模糊,教学效果差。

案例二:在市教坛新秀评比中,B教师上《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排球)。在讲解、示范完对垫球技术后,教师迅速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由于徒手模仿练习、垫击固定球、自垫球三个练习手段技术相对简单,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在一抛一垫练习时却碰到困难,由于学生抛球水平有限,移动技术不会,加之学生垫球技术处于泛化阶段,因此一抛一垫成了捡球练习。此时,教师看了看表,要学生停下练习,尽管学生一抛一垫没有掌握,但教师还是组织学生进行对垫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大多数学生连一个来回都对垫不到,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失望的表情。

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几节课利用分解教学才能掌握,而不是一步到位。在初一阶段,正面双手下手垫球单元一般安排5次课,第一次课是“学习移动技术”,第二课次是学习“一抛一垫”,第三单元是学习“对垫”,第四课次是“复习对垫”,第五课时是“考核”。这样的单元是在充分了解教材,根据学情,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结合实践制定出来的。而该教师在学生初次接触排球的基础上就让学生学习“对垫”,这等于一节课上三节课的内容。实际上,一节课让学生掌握“一抛一垫”都比较困难,何况要学会难度更大的“对垫”。如果执意要教“对垫”,而学生又掌握不了,这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其实说到底,此做法是教师的“理想王国”,可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我们欣赏B教师敢于在公开课上表现的心理。但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贪大求全,不能把一个单元或单元连续几次课安排到一节课来上,而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单元课次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