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美国拍的硫磺岛电影(《父辈的旗帜》),这是日本拍的硫磺岛电影(《硫磺岛家书》),可火了!"音像店的打工妹很内行地告诉我.于是按照这个逻辑看下去:看完两部:明白了,这是一个战争的两半,前一部电影的主角是美军官兵,后一部电影的主角是日军官兵。可两部电影使用同一个机枪火力点扫射美军镜头,同一个海滩大规模登陆俯镜头,同一个……
战争太残酷了:一个炮弹落下,硝烟散尽,地上只有一个士兵的头颅和他鲜血淋淋的脖子茬,这里一只胳膊,那里一条腿,成排士兵倒在血泊里,后面跟进的坦克履带压过自己部队的受伤爬行的士兵……(《父辈的旗帜》)山洞里一个一个镜头地重复展现日军士兵拉响手榴弹把自己炸成碎片,血肉横飞……(《硫磺岛家书》)。两部电影中的军队官兵都在思考自己的上司——战争的指挥者,两国官兵都在思考战争?我惊讶地发现,这部不断表现日本士兵英勇自杀的日本电影终于开始反思战争了,终于开始表现日本军人对战争的厌恶了,终于开始正面表现日本士兵主人公的投降了,总算是区别于《山本五十六》《虎虎虎》了,可看完了影片介绍,我灰心极了!失落极了!太孤陋寡闻了!怎么就不知道两部都是伊斯特伍德的手笔?!多么希望《硫磺岛家书》是部日本电影啊!
伊斯特伍德的确是大手笔,随便举个例子:仅两个镜头把战争的本质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美国兵看见战友的肚子被尖刀划开了,肠子和胃全流了出来,他赶紧拿出急救包把肠子塞进去!这时一个日军士兵从他背后扑上来,他把日兵摔倒在地,迅速掏出尖刀,划开了日军士兵的肚子,肠子也流了出来,一个日本青年,一个美国青年,他俩以同样的姿势痛苦地躺在地上,包扎的人怎么一眨眼变成了开膛的人?!!!
我们怎么能这么想?我们绝不能这样想!我们不开他的膛,他就要开我们的膛,列宁同志不是早就对高尔基说过: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吗?!我用传统的话语再一次说服了自己!我把伊斯特伍德同志对我的启发严严实实堵住了。
再看吧,巨大的舰队满载着士兵在排山倒海般地前行,一架架飞机呼啸着俯冲穿过舰队扑向硫磺岛敌军阵地,骄傲啊,欢呼啊,军舰上的士兵全都呼喊起来,一个士兵一高兴落入水中,在成千上万的士兵瞩目下落水,那么多人看着,总该救他上来,不能,绝不能!大家必须见死不救,舰队不能停下来,战友不能停下来,必须风驰电掣般地冲向前线,前面更多地战友等待着营救……这就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多么深刻地哲学和社会学的主题!
……
看了多少战争片,两部电影各演战争的一半,这是第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