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式教学法在常态课堂上的初级运用(原创)
(2013-08-13 13:27:03)
标签:
体育 |
诊断式教学法在常态课堂上的初级运用(原创)
摘
关键词:诊断式、教学法、常态课堂、运用
一、什么是诊断教学法?
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它是从医学院的临床诊断教学中为了提高法学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而得到的启示,是在行动中学习,即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地根据最初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表达出其原始感受、认识和体验,然后通过教师引导重新建构合理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原始感受、认识和体验加以修正和完善,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师和学生看做医生,将教师挑选的典型案例当成病例一样进行诊断,在诊断案例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应用法律思维思考案例,能更好地掌握法律条文,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思想与实际碰撞,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法律职业素养能力。
二、笔者所理解的诊断式教学法概念?
是指学生说、教师听,学生做、教师看,教师根据学生所讲、所做的技术动作描述和技术动作呈现,结合自身的丰满教学实践和丰实理论积储来为学生提供实效性解决问题的一种个人建设性意见和参考方法。当然诊断式教学法包含着教师个体对教师个体诊断(教研组长听某位教师的随堂课)、教师集体对教师个体诊断(磨课、公开课)两种形式;学生个体对学生个体诊断(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扶)、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诊断(对于学的慢、学不会的学生)两种形式;教师集体对学生集体诊断(广播操、团体操、健美操等)、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诊断(对于不愿意、不敢学的学生、完全学不会的学生)、教师个体对学生集体的诊断(学风差、常规差的班级)、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的诊断(对技能、对体能)。集体诊断法是指借用集体智能、教能、训能和研能,把集体中每一位教师在常态课堂、课余训练和教科研三方面建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共性和异性教、训、研困惑、障碍、难题,通过案例个体呈现、案例集体剖析、案例集体诊断、案例最终解决的一种方法。
三、诊断式教学法可操作实施的三个步骤
1.让学生表达出原始的初步的感受与体验
进行新授课之前,尤其是运动技能课型,在基本教学阶段时,体育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到双杠器材面前,由教师引导一下,今天我们将要初步体验学练双杠技术动作,现在请各位同学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对这项器械运动初步的认识和原始的感受,但前提必须做到有序表达,安静听讲、智慧提问和安全示范四方面要求。采取这样的举措,无非是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针对性交流、沟通来建立共同性集体学练目标,这有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成就感。同时又能很好地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初步尝试诊断式教学法打下坚实身心基础。在有序表达环节,绝大多数学生都从竞技双杠的视角来说出他们初步认识,有些学生说出心目中英雄传奇李宁;有些学生说出涅磐而生“双杠王”李小鹏;有些学生说出新的“双杠王”冯喆,说道学生津津乐道,听讲学生津津有味,师生都获得了初步了解。接着到了智慧提高环节,有些学生问老师,我们不可能如专业运动员那样玩双杠的,在说,我们平时也不碰这玩意,干嘛要学啊?有些学生问老师,老师学这玩意有什么用啊?有些学生问老师,老师你就直接叫咱们怎么玩就行?有些学生问老师,我们害怕这玩意,怎么办啊?有些学生问老师,学双杠最难在哪等?为了进一步诱导他们,抛出谁能、谁敢上到双杠上玩玩啊?在这个阶段就着重于开启学生们身体表达意愿了,通常胆大的、逞强的、好表现的、搞笑的男生就上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醒这些学生,在杠上,无论身体向前栽或向后倒或手臂支撑力不足而掉杠,千万不能松开紧紧地抓住杠身的双手,同时,现场结合学生做动作来针对性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正确方法。经过学生语言和身体表达后,学生都能在头脑里建立原始的初步的感受与体验。
2.学生互相“诊断”
经历了第一步骤的积累,学生具备了质疑、补充和修正别的同学的知识、技能和勇气,从而在新一轮的交流、沟通中进一步感受、认识和体验彼此的技术辅导需求,并能快速促进技术动作要领掌握。此时教师的引航意识就起到了作用,教师通过形式多样、方式多元来引航学生徜徉于双杠的若干分解技术链接,当某个分解技术动作都能掌握了,比如跳上成支撑,前摆一次、后摆一次、再前摆外侧下,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俩人一对共同展示同样动作,让其他学生在旁边观看,然后进行对比,并且说出谁哪个动作正确,不太正确;说出谁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个比较到位;哪个优美流畅、衔接一致,哪个还不太优美流畅、衔接一致等等诊断过程和结果。当然,在相互诊断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诊断的语言、语气、语调,要以真诚帮助之心来诊断同学,要以尊重同学为最高标准来诊断同学,要抱着共同学会该技术动作为唯一,从而保证诊断的有序、有效开展,使之获得实效。事实上,这个环节只存在着教师对学生个体诊断、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诊断两种形式,应该以学生集体对展示个体学生进行针对性诊断为主题,教师只要拾遗补漏就行了。
3.教师“诊断”
教师对学生个体诊断、教师对学生集体诊断是有效纠正学生个体和集体错误学练行为的一种很实效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所暴露的学练实况及时性提出改进建议,并帮助学生分析其合理和不尽合理之处,且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具体可行的纠错措施,然后针对性安排学生进一步初步的原始的去感受、认识和体验某种技能,接着再引领学生研讨学练重难点,使得他们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再进一步加深感受、认识和体验某个技能。比如双杠支撑前后摆动,学生在最初会频繁发生掉杠现象,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设置问题的重要时机节点,停止学练、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性、合作性交流而达到升华双杠基本知识、技术,提升学练双杠基本能力,可以说,这个阶段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更是教师教的水平分水岭。此刻师生共同诊断是该教学法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最为关键的阶段。在可操作的流程中应注意教师要设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点应建立在学生能通过相互诊断能够分析得出来,所安排的示范生也必须具有明显行为特征,这是诊断式教学法注重自主式感受、认识和体验核心过程,也是关注学生体验和感受学练结果的焦点;其次要积极对待不同层次学生所提的观点与看法,应采取先表扬肯定的语言来认可其独特视角,而对于故意捣乱或借题发挥或有意为难教师的学生要用最充分的依据去论证,使这些学生心服口服佩服,切忌不理不睬、听而不闻、熟视无睹这类学生。正如某位专家学者所说:“让学生在学习中表达不同意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这们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宽容,也能让学生感知到教师的虚心和耐心执教的高尚职业素养;最后,教师应该在诊断结束后做出及时性课堂提炼,让学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过教师的诊断性梳理,使得自己思路更加明晰了,知识、技术和技能链接更加完整了。
诊断式教学法教学,既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又强调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既是学练错误和正确行为、态度信息收集加工的主要建构者,又是发现学练错误技术动作、分析错误技术动作、解决错误技术动作的诊断者;教师既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促进者,也是发现错误、分析错误和解决错误技术动作的诊断者,只有师生齐心协力下,才能完成有效性的学习,使教与学趋于和谐和实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希科.高中思想政治课诊断式教学法.[J]中小学教法探索2012,7.
[2] 王惠来.浅谈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接受理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5.
[3] 刘
[4] 徐厚道编著.心理学概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87.
[5] [美]马斯洛 著,成 明编译. 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