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语堂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恩怨录

(2010-10-11 06:26:33)
标签:

杂谈

分类: 一生厦门


http://s15/middle/4ccc80844924ae5609bde&690

  多年前,台湾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先生一行曾与我等同人在厦门大学举行座谈,谈中华文化也谈传统教育,谈社区规划也谈家庭变迁,谈得十分投机。事后由我陪同台湾师友们参观厦大校园里的鲁迅纪念馆、林语堂纪念室。鲁迅和林语堂无疑是厦大史上最有名的一双教授,鲁迅是被林语堂引入厦大的,所以说一双应该不会太唐突,但实在很难想像,当时还几乎是一片郊野之地的厦大,何以能引来如此两颗文学巨星。重金之下必有名士,且后益无穷,嘉庚先生当年为聘请大师不惜投下的重金,让今天的厦大坐拥着取之不尽的丰厚利息:无论是一方校园还是一片热土,都因了文学巨匠的足迹而具有一份特殊的底气与涵养!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著作很多,特别是那精美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也是我的最爱,爱之深,能背下来。厦大也真是一个养人的地方,连鲁迅这样的斗士,到了厦大也温情了不少,竟写起了童年的小虫与花草。纪念馆在介绍先生的《两地书》时,出现了一枚鲁迅当年从厦门大学寄给广州许广平的明信片,嘿,是新增的史料,还是自己过去走马观花的忽略?明信片贴两枚民国的“帆船”面值半分的普通邮票,销的厦门日戳时间不太清晰,总是1926年的吧。鲁迅的毛笔墨迹娟秀可人,使明信片本身不但是文人文物,而且是书法珍品,特别是那落款“福建厦门大学鲁迅寄”几个字。如今我们校徽上的“厦门大学”四个字就是取自鲁迅的手书,不知是否就是取自这枚明信片上的。我看了半天,几乎毫无二致,只是明信片上的为竖行书写罢了。我把现场的“重大发现”告诉了台湾的同人,他们也兴致勃勃,把明信片的风采拍摄了下来。台湾的同人对这位中华文化的巨匠也是相当的崇拜,在鲁迅的卧室里把桌椅又看又摸。有位研究生为了留影,还在先生下榻的床前贸然一坐,说是今后有这张照片案上相伴,作起文章一定能气贯长虹,文锋所向披靡的了……

 

走笔至此,想到鲁迅在《两地书》里关于闽南话和吃香蕉的描述,娓娓入耳,风趣有声: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嘴也不大乱吃,只吃了几回香蕉,自然比北京的好,但价亦不廉,此地有一所小店,我去买时,倘五个,那里的一位胖婆子就要吉格浑(一角钱),倘是十个,便要能(二)格浑了。究竟是确要这许多呢,还是欺我外江佬之故,我至今还不得而知。好在我的钱是从厦门骗来的,拿出吉格浑’‘能格浑去给厦门人,也不打紧。此文落款的时间是1926年的 926日,先生的声音从岁月长河的那端飘忽过来,依旧是那么幽默可人,令我忍俊不禁!
http://s8/middle/4ccc8084492bc4eec4237&690
 林语堂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时间比鲁迅久一些,1926年前后他是厦门大学文学院的主任兼国学院的秘书,还是外文系的教授。鲁迅就是经由他的荐请来厦大的。他后来在《鲁迅之死》一文念念不忘:“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可见当时林语堂就深知鲁迅是得罪不起的,他的这一远见卓识的表白显示了他怕怕的心态,然而几十年后还是在劫难逃。《厦门大学校史1921-1949》在《创办国学研究院》一章里就有关于二者共事的记载。林任研究院的总秘书,而鲁迅则是院属下的研究部文学组的负责人。后来在一次饭局中话不投机,鲁迅说翻脸就翻脸,留下了两人交恶的传闻。更要命的楞是被某些人“上纲上线”,扬鲁贬林,弄成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似乎成了势不两立的仇敌,真是荒谬至极,我要坦率而大声地说:他们两人的恩怨更多的是后人因为这样那样的政治需求而无端地折腾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林语堂的“政治地位”是难以与鲁迅相提并论的,所以纪念室的规模就要小得很多,设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一隅,其中的书桌是先生当年在上海时的旧物,真家伙,十分珍贵,多少名篇佳作就是在那上面成就的!林语堂的侄子林疑今是著名的翻译家(《永别了,武器》、《西线无战事》等多部英美巨著的译者),原为复旦大学的教授,后乃厦大外文系的老系主任、我大学本科时的恩师。记得林疑今老师曾在囊萤楼的课堂上对我们谈起他小时候到囊萤楼找伯父林语堂的情景,说他在囊萤楼的阳台上看见一位华侨富家的女生潇洒地骑着骏马来学校上课……

 

林语堂的侄孙女、林疑今教授的女儿林梦如女士是我在厦门双十中学的老三届同学,厦大的林语堂纪念室就是她主要参与布展的,虽然在暑假,还是临时约请她赶到纪念室来讲解。因为台湾当局的有关部门近来已将台湾的林语堂纪念馆划归佛光大学管辖,因此来访的台湾学人对林语堂纪念室参观得更加认真与细致,特别是一位专职分管纪念馆的女副教授,又是笔记,又是摄影,忙得不亦乐乎,我也因此而细致了起来。

 

梦如女士说,展览室里最珍贵的文物是一张黑漆的大书桌,语堂先生当时在上海就是在这张桌子上思如泉涌,文采飞扬的。书桌与作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无间,所以我以为:这绝对是目前厦大最有分量的一张大书桌,甚至是全福建最有文学价值和文物含量的一张大书桌,鲁迅纪念馆里的所有家具其实都是膺品,而林语堂的这张书桌绝对是货真价实的,每寸木质,每寸油漆,闪动着岁月隐秘的星光,可满园的厦大的学子有谁知道?!于是众人围着书桌,久久不忍离去,特别是身为作家的龚鹏程校长,双手把那桌面摸了又摸。

 

我在参观中发现了一枚林语堂纪念邮票的首日封,那是1995年台湾的“中华邮政”为“林语堂百年诞辰”时发行的,而厦门大学的“林语堂纪念室”也是在先生百年诞辰时设立的,真是不谋而合。在林语堂的故乡——闽南的漳州市天宝镇以及漳州市平和县的坂仔村(林语堂的出生地)还各有一个更大的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从闽南走向世界,成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是学贯中西的一座高峰,至今无人可以超越!台湾邮票上的林语堂先生风度翩翩,含笑微微。更重要的是先生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在大陆和台湾都大有人在,而先生的研究者、崇敬者和忠实读者更是密密地遍布了海峡两岸的!林老先生在笑什么呢?大陆有的文选把先生列为台湾作家,而台湾不少读者又把先生视为大陆作家,台胞乎,闽胞乎,这恐怕连先生自己都很难分清,我想,语堂师其实是血脉相连的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学先生……

 

 

http://s14/middle/4ccc808449253d00c9e8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