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毽子里的铜钱》
(2012-10-23 12:12:22)
标签:
宋体山薯铜钱铜板毽子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文本出处:北师大第七册
注:红色字体为解读部分
1、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1、怎么能理解作者当时的“万分珍惜”呢?这篇文章所写的年代大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老百姓生活清苦、贫穷。“我”能吃到一个烤红薯都属于奢侈的事情,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所以,“我”会伸长脖子,会“万分珍惜”,“万分珍惜”还因为老人对我的慷慨,知道我没钱,却要给我吃,这是我没有预想到的,这意外的赠送可能多年来也仅此一次,也让我万分珍惜。 2、为了更好理解“我”万分珍惜的心情,可以对这篇文章的背景做简单的介绍,让孩子们了解那个年代的物资贫乏,人们,尤其是孩童过的不像现在丰衣足食的日子,虽然那个年代贫穷清苦,但有着传统的朴素的纯美,为下文的理解老做铺垫。)
(二婶这个人物在文中是一个反衬的角色,“下回补你就是了”这句话值得玩味。这句话说得轻飘飘,很随意,但又有毫无商量的余地,并没有征求老人的意见,也没有讨价还价的口气,看似轻飘飘,实则是一种霸道,一种欺负良善,一种好毫不尊重别人的口气。且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怀疑的,根据下文的发展,可以判断出二婶在撒谎,下回她真的要补上吗?肯定不会,只是推口之辞。一句话,把二婶这个市井妇人贪图、霸气、精明、虚伪的形象刻画出来了。不得不佩服作家细腻观察后的生活积淀和老道的白描笔法。)
(两个“愣愣”
老人的“愣愣”:面对二婶的精明与霸气,老人的朴实、善良遭遇了尴尬。此刻的老人一定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反驳吧,老人可能是个口拙的人,不知说什么。也可能还为等老人说什么,二婶已经进屋了,因为眼里只有蝇头小利的二婶根本不会顾及老人的感受。老人只有愣在那里,心里只有气,气这个女人欺软怕硬,气自己做点小生意遭人看不起,气好不容易卖出去的几个红薯还要亏本。也许还有一些无奈,面对这样的顾客,只有自认倒霉了。
“我”的愣愣
“我”是个讲情讲义的小孩子,老人送我红薯,已经和我建立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当我正享受老人赠送的这份温暖的时候,亲眼看见老人遭受二婶的欺负,肯定有些难受。此刻,我在心里会埋怨二婶的做法,也会为老人打抱不平,尤其是看到老人很深很深的皱纹时,不快乐的样子时,我心里有了说不出的难过。“我”和老人都是内心极柔软的那类人,这样的柔软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都有同情心,都不会强人所难,都不是像二婶那样只顾着自己的自私鬼,老人的情绪和“我”的情绪在这里得到了链接,老人难过,我也难过。老人卖红薯本就是小本生意,二婶让老人亏本,可是我还白吃了一个红薯,这让我的难受中又参杂了一种愧疚,“我”还一分钱不给呢,唉,老人不是亏得更多了?)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这是做为一个纯善的“我”,一个还未被社会世俗所污染的一个孩童的纯真心理的描写。白吃了红薯,不也是占了老人的便宜。老人够不容易的了,挣点小钱,那样辛苦,虽然是老人给我的,同是一个铜板,二婶不给,“我”也不给,不都是占了老人的便宜吗?“我”不能像二婶那样,她的行为让我不耻,但我也不能白吃啊。不安的心理促使我想办法弥补,于是就有了下文,撕开毽子掏出铜钱给老人。尽管两个铜钱根本不够一个红薯的钱,但,至少,我要用这样的行为告诉老人,我是不想占便宜的,也许这能让老人感觉到我为他着想的心情。)
(我的好心肠是什么?
是老人已经感觉到的:我对老人的尊重、关爱、那种虽然陌生但很亲切的,仿佛祖孙间的情感。
老人还要给一个给我。说明老人在乎的不是钱,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相互尊重和关爱,信赖的情感。)
(我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是什么呢?
作者这里用隐笔写下了当时的心情,留待读者去品味。老人远去了,我好像丢失了什么,也许是今后再也不会有另一个老人可以送我烤山薯吃了;也许是我今后没有机会补偿起我欠下的老人的两个烤山薯的钱了;也许是周围像二婶那样的人太多了,我还能遇到如老人这般纯善的人吗?还也许是对老人的一份长长久久的牵挂,这种牵挂随着老人的离开而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
(最后,一点批判:
如果删掉文中的蓝色字体部分,省去“我”和老师的对话,因为这部分有明显的说教,有点打破全文怀旧的回忆类散文的韵味。这些道理留待读者慢慢去品味,留点空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