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教学反思
(2011-12-01 17:05:03)
标签:
《出塞》宋体古诗边塞诗万里长征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古诗《出塞》教学反思
鄢小红
【备课思路】
1、
2、
3、
4、
5、
6、终极目标:引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授之以渔。
【精巧设计】
1、
【课后反思】
1、
2、
3、
4、
古诗的朗读指导显得薄弱。
因为课堂容量大,教学环节紧凑,留给孩子思考、自由言论的时间稍显仓促,对问题的思考老师引导得稍显多了一点,教师还要放手,给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空间多一点。
古诗的美感学习显得弱了一些,这个可以用音乐、背景图片、教师充满美感的语言进行弥补。
附:
【新闻稿】六年级鄢小红老师执教《出塞》,鄢老师在这堂课上尝试古诗的赏析教学,由一首诗为一个点,进行纵横的拓展。横向指由《出塞》而引入边塞诗的教学,拓展学习几首边塞诗的典型作品。纵向指《出塞》这首诗深度的解读和深厚内涵的学习。在课堂内容深度的设计上,以古诗赏析“以诗解诗”的方式将学生平常积累的一些和本诗相关联的古诗句进行融会贯通,打破了学生以往一堂课就学一首诗的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视角理解古诗的乐趣。
【评课实录】
彭:这堂课感受老师的思考很有深度。提两点建议:学生的朗读变化不大,如果老师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有感情朗读,效果会出来,主要是语文课上,老师对于朗读指导和提示的意识要强。建议二是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课堂上的一些知识重点让孩子及时记笔记效果会更好,比如这一课说到的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提炼得很好,学生能记下来,就更好了。
周:课堂容量很大,老师准备充分,可以看得出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对文本做很深的解读。
叶:这堂课对“互文”修辞手法的教学深入浅出,让我豁然开朗,我将会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
钟:鄢老师的这堂课学生收集的资料运用得很好,学生收集的资料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效果很好,特别是“以诗解诗”的方式值得借鉴。
李:这样的课堂容量是六年级应该具有的,但是这也很考验老师的内功,能够把深厚的东西讲得浅显易懂,确实需要老师花大量时间思考。感觉班上的常规很好,孩子的发言面广。课堂内容也打破了传统,把课内和课外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吕:高年级的课堂容量很大,我们年级在四年级时也做过这样的研究,当时鄢老师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但是感觉四年级的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太大,而放到六年级,学习学起来就轻松多了,而且很感兴趣。这堂课对“边塞诗”的一个大量的拓展,是诗歌的鉴赏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下去,比如送别诗等。
彭:六年级的课这样上很舒服,有深度,有广度,特别是对“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理解,旁征博引,学生的思维密度很大。对于这首诗的写作方法的教学也很好,让学生认为古诗的内涵是很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