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过“捐款门”的风口浪尖说几句(评论)

(2009-06-21 09:48:33)
标签:

原创

杂谈

透过“捐款门”的风口浪尖说几句(评论)

 

(图文原创/白衣书生)

 

(此文于2009年7月16日被中国作家网刊载)

 

  近日闻得网上又生起掀然大波,“捐款门”三字频频跃入眼际。我对个别篇目进行了小读,又去了余秋雨的新浪博客,从两个方面了解了一下。原来,这是一桩关于网络舆论对一代文学大师余秋雨为四川灾区捐款之事的置疑,而且是各执一词。

  对于事件的本身,我认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由于缺乏对真实情况的深入了解,故而在这里不作过多评述,以免对他人造成不负责任的误导。不过,我在余秋雨的博客上,看到一些网友的留言却不乏尖锐,大有人身攻击与语言暴力之嫌,令人颇为费解。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一些事。比如,在面对小偷行窃被发觉之时,在遇到有人落水之时,或许在面对歹徒施暴时……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为之噤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然而一旦到了网上,却总会有着那么多人,容易为一些事情,不管对与不对就去群起而攻之?我想,除了极少数清楚事实真像的人外,应该不乏盲目跟风者。不少人那喜欢看热闹,喜欢盲目跟风起哄的现象,似乎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

  之所以会有这些现象存在,到底还是一些人那“趋吉避凶”的心理所造就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任何见义勇为的事,那都需要去面对危险,而且付出也未必能够得到什么回报。像这种“损己利人”的事,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做啊?而对于一些公众人物抑或是负有特定身份的人,那就完全是两码事了!管你对与不对,谁容得你解释半分,先拳打脚踢,一阵群殴再说。因为谁都知道,你面对着道德的规范、纪律的约束、舆论的监督,再怎样也需要去顾及公众形象,即便是再如何生气,也不可能去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不会危及自身的安全,说不定还会一下子就把自己给“炒”红了呢!这就是诸多从众心态最为直接的表露。所以,当今社会就有一句话,叫做“不怕君子,怕小人”。

  实话说,我作为地处四川灾区的一个普通市民,一直以来都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各届的关爱之举心存感激,并怀以深厚的敬重。不过,在面对任何纠纷和事件时,还是比较赞同“就事论事”、“以理服人”的做法,不要动则口水战术、人身攻击,而让人误会是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分清红皂白的网络暴力,从而对国家法律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威严上造成不必要忽视。

  即便是在一些事件中,有的当事人做得并不是那么正确甚或是并不怎么完美,但为什么大家就不能保持较为宽容的胸怀,允许别人去作出更为充分的解释,并给予弥补和再行完善的机会呢?莫非硬要逼人入绝境、置人于死地之后才能大快人心吗?那么,象这样的一些做法,到底是否有利于法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推进,也就不言而喻了。

  放眼近年里发生的一些公众事件,一些人那“法不治众”的心理的确滋生和助长了盲目跟风的现象,从而使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却成了掀然大波,且愈演愈烈,从而让一些头脑并不太清醒、素质并不太高的盲目跟风行为,演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网络暴力,使一些当事人遭受到超出对事件本身所应承担的不知多少倍的伤害与痛苦。如此下来,谁会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往往容易被一些善良而盲从的人忽略,但又无比真实地存在着。

  我们看到,余秋雨在2009年6月18日发布的博文《我最近的日程安排》中写到:“我们的捐助没有纳入一般捐助渠道,帐务缺少保护”,“以一个人的力量独资为灾区捐建三所图书馆的事,这一年来花费了我很多精力”,“黄育海先生答应,这三家图书馆开幕后,九久网上书城以后每年还会捐献不少于十五万元的新书增添进去”,“再过三天,我会到江苏拜见管峻先生,当面提出为三家图书馆题写馆名的要求”。

  试想,余秋雨作为久负盛名的一代文学大师,在置身于当前这洪水猛兽般的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仍公开作出这样的表态,难道我们更多的人就不能稍具耐心、拭目以待吗?我相信,任何再复杂的事情,终有它尘埃落定、水落石出之日。到那时,孰真孰假,谁是谁非,无须多言,一看便知。

 

透过“捐款门”的风口浪尖说几句(评论)

 

 

相关链接:

  余秋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94efe0100dll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