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zzia.edu.cn/ver1.5/6/txhd/fupin/m4.jpg(“法治与和谐”征文)" TITLE="难忘的往事 (“法治与和谐”征文)" />
(图/网络 文/秋枫)
2006年夏天,我去一个地区开展回访帮教工作。这块业务按职责划分,均属各地司法局负责,于是我便一一找上了门去。我拿着单位的介绍信,从市局到区县,再到乡镇和社区,一路走去,所见所闻,让人不无感慨,久久不能忘怀。
在那次出差,按惯例,我便将那个地区离得最近的A县作为了第一站。
找到县司法局基层科,递上介绍信,讲明了来意,传达了省委文件精神。科长听了后,很热情,从那张陈旧而斑驳的办公桌旁站起身来,直说已经接到上级的文件,首先向我们单位的重视表示感谢,然后大致介绍了该县安置帮教工作开展的情况,随后便安排了一名姓杨的干部带我去基层。
我们去了离县局不远的城区司法所。由于事前打过电话联系,所以我们去时那位姓牛的所长就已经候在了那里。寒喧了几句后,我拿出了名单,牛所长便掏出手机来,在办公室里大声地到处打着电话,一个一个地给我们联系着。十几个电话打下来,虽然牛所长仍然工作热情高昂,但我却有些替他心疼了。
“怎么不用办公电话呢?”我问身旁的那位姓杨的干部。“所里办公经费紧张,还没有安呢!”听他这么一说,我很是吃惊。没有办公电话,怎么开展工作呢?“那他们手机费每月报销多少啊?”我又问道。他摇了摇头说:“都是自己解决了,没办法的事,工作总得开展嘛!”我们一边说着,一边向着门外走去。在路上,他告诉我说,这个所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多乡村所连牌都挂不上,做块牌子可得好几百啊!司法所基本上都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司法行政经费不足,超出的开支主要还是要靠法律服务的收入来补贴。看我表示很理解,他便不再是那么严肃了:“这不?刚才我们打的来的车费,都是没法报销的。”
听着他的话,想着那些陈旧而班驳的办公桌,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便和司法所的干部在社区里到处跑了一天。
在A县忙完后,我便去了市里,和市委的王科长去了司法局。去时,领导们都开会去了,基层科只剩一个办事员小周在。小周热情地接待着我们。在电话里向领导作了汇报后,她就极文静地站在桌边认真地汇报起全市的安置帮教工作来,说着具体的数据。真不愧是内勤,情况掌握得很透彻。我们几次叫她坐下说,她都不肯。据她后来说,她是大学毕业后考来这里工作的,家是成都的,每周末都要回去。
一会儿,市区司法局的一位科长骑着摩托车急匆匆地赶来了,然后就带着我们去跑基层。在农村社区开展工作时,我见到一位年轻帅气的杨所长。听市委的王科长介绍说,杨所长很能干,他同时兼任着两个司法所的所长职务。从帮教的现场来看,杨所长对待工作的确是极为认真负责的,并且充满了热情与朝气。
天黑时,终于忙完了,有人便提议说这里离市区不远干脆我们走着回去,路上还可以好好地谈谈。尽管大家都很累,但却都表示同意。路上,杨所长告诉我说,他原来是在外面一个公司里跑市场的,放下不错的工资收入跑来司法战线工作,主要还是为了当公务员,只是没有想到居然这么苦,不过他对目前自己的工作很有信心。他很健谈,谈起了他这年准备办好的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在各个社区把图书室建起来,去一些单位拉点赞助,要些书,好把今年的普法工作长期搞下去,以期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夜幕下,他的一席款款而谈,让我深为敬佩。立足现实,创新思维,积极解决问题,这到底才是我们政府工作人员所需要去想到和做到的啊!待得我们进到市区找了家餐馆吃饭时,已经是夜里十点。
后来,告别了市委王科长,我又去跑了几个县。其中印象最深的也是感触最深的,要算F县了,那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去到F县时,天色已经擦黑,受到了县委干部的热情接待。第二天一早,我没有让县委的干部陪同,便径直去了县司法局。在该局安置帮教办公室,接待我的是个五十多岁的精神烁然的老人--杨主任。一谈起工作来,他的话就象打开了泄洪的闸门似的,直是滔滔不绝。后来,我问他:“在现在经费紧张但工作实际需求量很大的情况下,你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呢?”他一听,就直爽朗地说,干这工作光是靠等经费是干不了的,主要还是靠基层干部的一张嘴和两条腿。他还拿出自己设计得更为合理的调查表格,我看了,立即打电话去市司法局提了推荐建议。市局马上就让传真了过去。
谈完之后,我准备离开县局,继续去跑基层社区。这时他说,我们王局长要见你。我说不必要了吧!工作已经谈完了,不必再惊动领导了,但他一再说王局长已经在办公室里等着了。见没法再推辞,我便让他带着向楼上走了去。
王局长是个四十岁出头身体较为壮实的男人。我去时,他正坐在办公桌前等着。见我到来,他热情地站起身边,紧紧地握着手,表示着欢迎。我们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谈了整整一个小时。他的谈话,让我很为敬佩,对工作从面到点,都谈得很到位、很透彻、很有条理性。他说,他负责这块工作已经四个年头了,体会很深,也想过很多办法,下面的干部做工作是没说的,现在最伤脑筋的还是经费不足的问题。我说,你放心,回去后我们一定将情况向上级如实汇报,通过我们这条线给你们呼吁进一步解决经费。他听了很高兴,并一再向我们单位表示感谢!谈完后,我说马上还要赶回去,他不肯,说既然来了而且是在帮他们全力做工作,再怎么样一顿便饭是一定要吃的。我推辞再三,拗不过,只好同意了下来。后来,我们便去了附近的一间尽管普通但还比较干净的中餐馆,叫了几个菜,一边吃着一边又谈了回工作上的事。言谈间,他一再对我们开展工作的态度和精神,表示着赞叹。
那次出差回去后,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便立即写了份上万字的报告,向领导作了详尽的汇报,所撰写的调研文章《调查工作随笔》也在去年的一个全国比赛中获得了奖项。至此,那次出差的工作早已结束,我也该由此放下这份两年前的沉重了吧!但事实上,我却无法做到。
http://pic3.5460.net/data/data2/35/04/68/860310.jpg(“法治与和谐”征文)" TITLE="难忘的往事 (“法治与和谐”征文)" />
相关链接:
《调查工作随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b770d010008ba.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