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文/白衣书生)
(此文于2008年12月22日被《中国作家网》刊载)
(此文于2008年4月荣获"洁云"征文优秀奖,已编入作家出版社发行的《生命的暗示》)
说起“围城”来,也不知道钱钟书先生是咋想的,一不小心就给提出了这个词。结果到现在,基本上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气氛不良的婚姻的代名词。但凡是看过《围城》的人,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间清冷而真实的悲哀的。对于我而言,十多年过去了,却也仍不乏被那样的味尾所缭绕,不再敢去莫明地迷信红地毯的那端,会是形势一片大好。或许,有时,这根本就会成就一些生命无可承受之痛,从而造就出个个真实的剧情复原,有的或许更是惨痛不堪。
前不久,忽闻某男居然在前一天就已自绝于人世,在那围城中间。当时,我正坐在桌上,惊得手中的筷箸差点掉在地上。那人,是再熟悉不过的,他的音容笑貌时刻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或许,他的去,也正震憾着很多人,但多数是说他是如何如何地缺乏心理耐受力什么的,但我却深知不是这样的,主要责任应该就是这该死的“围城”造就的,连同这无尽于人世的悲哀色彩。
想着围城,就想到了它所引伸出来的人生的理。或许,真是城里的想冲出来,城外的想冲进去。至少,对于婚姻而言,很多都是这样的。偶尔,耳边听到有人信誓旦旦地说“我要找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来结婚”,我却只是在一边为他暗地里苦笑。试想,没有爱情或是爱情基础不够牢靠的婚姻,难道不就是日后的“围城”?或许,再坚固的爱情,也将面临着婚内渐走渐深的“审美疲劳”的严峻考验吧!当你与婚前的爱人手牵着手在人前假装幸福时,你可试曾想过,难道不是已经幻来起了悲哀的影子了吗?难道只有用沉痛的血的教训,才能够唤醒这群“象被提着脖子只知看热闹的鸭”似的没有预见的人们?如今看来,鲁迅之所以弃医而从文,不能不说是非常有道理的,是明哲的睿智之举。
无由地,想着红地毯的那端,居然还有着那陷人的深渊,我就想到美丽诱人的罂粟花来。
在这个物欲冲斥的年代,在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年月,又会有着多少人明确地去感知:唯有真诚的爱情,才是维系婚姻的法宝?才是从红地毯迈向幸福花园的幽香小径?
我不是个危言耸听者,但却深深地感悟着爱情的滋味,只是为了这样那样的无端的发生在围城里的悲剧感到痛心,不敢说这是仁爱,更不敢说这是慈悲,或许只是象那午夜飘飞的零星雨滴,轻轻地敲打着那些高枕无忧者们的酣梦边陲。
三两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