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虚实实《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虚实的角度来赏析《如梦令》会得到的感受更深。
第一二句似乎矛盾,诗词专家吴小如说“从前并没有读懂,总觉着前两句有矛盾”。要是把“昨夜雨疏风骤”看成是实写,还真得不好替这两句话的关系自圆其说。
我认为“昨夜雨疏风骤”是虚写。那前两句如何理解呢?
倒一下顺序就得了:浓睡不消残酒。昨夜雨疏风骤。就是酒醉酣眠之后醒来还有点余醉,就想昨夜里是不是“雨疏风骤”了,为什么词人要先说“昨夜雨疏风骤”,是因为要强调这个醒来之后的第一个念头,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念头呢,是因为词人太敏感天气的变化了。为什么词人敏感天气的变化,是因为她太关心海棠了。
所以下一句就是“试问卷帘人”,问什么内容呢?词人省略了,当然根据下文很好补充。无非就是问,海棠怎样了。注意一个“试”字,“试”字对
“昨夜雨疏风骤”是虚写的推测也是一个照应。试是试探,我们可以想象词人此时内心的矛盾,如果要是“雨疏风骤”,那我心爱的海棠不就完了吗,真希望不要下雨刮风吧,但是昨天的天气确实不好啊。所以她很矛盾很痛苦,但她还是趁着余醉,问了卷帘人。为什么称卷帘人?我认为当时这个人正在卷帘,所以李清照趁机就在此语境下用了卷帘人。但她没有想到就这个称呼让后人争论,是侍女还是丈夫。而这个当时对李清照来说不是主要的。
到底雨疏风骤了吗?没有,卷帘人说“海棠依旧”。是李清照虚惊一场。按说就该结束了吧,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词人下面写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还是和第一句一样是虚写。
因为“雨疏风骤”是李清照自己内心的担忧,所以根本不存在海棠出现“绿肥红瘦”问题的。我们可以想象卷帘人当时肯定对李清照的问话疑惑,心想她今天大早上怎么会问这种没头脑的话呢,难道是昨晚喝多没醒酒的缘故。因为卷帘人根本不懂得李清照的心里想法。所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自然就可以看做是李清照的自言自语了。她根本无意去反驳卷帘人。
最后一句有一个“应”字。有人可能没太在意这个词,我以为这个词是“词眼”,它的地位在这首词中太重要了。
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在词典的解释是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李清照为什么要这样说“应是绿肥红瘦”呢?这就要理解海棠花的知识了。如果你只知道海棠花在春天开放还不够。还要知道花信风的知识。
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 8 个节气里共有 24
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二十四番花信风,又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人们在 24
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24
番花信风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从上面可以看出海棠是春分后的第一侯花信风。春分又是什么概念呢?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所以春分是春天的中间,海棠是春天的分水岭。所以海棠花谢就预示着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接近清明了。
再回头说“应”,应是绿肥红瘦,是说节气应经到了春分的时候了,海棠花的凋谢是必然的了。“雨疏风骤”会加快海棠花的凋谢,所以李清照担心,越担心越会想是不是“雨疏风骤”了,得到卷帘人否定的回答后,按理说她该高兴,但是她一想到是春分的节气了,就是不“雨疏风骤”,海棠依旧会“绿肥红瘦”的。所以说李清照用了一个“应”字,体现了她敏感复杂矛盾的心理。
那么说了这些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来找人和花的关系,就是李清照和海棠的关系。李清照关心海棠,仅仅是关心海棠吗?很显然是另有他图。我们知道诗词有比兴传统,叶嘉莹说诗词有“兴发感动”的功能、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李清照关心海棠是关心她自己。关心她自己什么?关心她的青春年华。那么她担忧海棠就是担忧自己的青春像海棠花一样逝去。
而用虚写的手法,这种敏感性就比理解成实写更加深刻,给人的感受感触感慨就更深。
所以我们也就紧接着想象的到李清照为什么“浓睡不消残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