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和《春江花月夜》的比较
刘林涛
细读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发现它和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许多相似之处。
1、《望》的第一句
“海上生明月”就和《春》的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惊人的相似。去掉“共潮”,再调下顺序,就成了“海上生明月”。
2、《望》的第三四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春》中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的概括总结。白云一片去悠悠,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是主要写游子的相思;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主要是写思妇的相思。“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多么完美的概括。
3、《望》的“不堪盈手赠”和《春》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审美价值上相同。都是用幼稚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行动来表现相思之苦的感情。用手来捧月光,用帘子把月光卷去,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这些做法同样的可笑,无用。但是它们在感情的体现上是那么的相似。越无用,越体现相思之情,美感就越强烈。这就是他们在审美上的相同。
4、《望》中的“还寝梦佳期”和《春》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都是以梦来写相思。
细读《望月怀远》,发现它在表现相思上,境界比《春江花月夜》有所超越。
1、《望》在“海上生明月”时,想的是“天涯共此时”,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的心声。张九龄从“小我”想到了“大我”。而《春》只是局限在了游子和闺中之妇的范围中。
2、《望》中“怨”月中有“怜”月,而《春》中只有“怨”。说明《望》在表达相思的手法上较《春》曲折而丰富。《望》有“情人怨遥夜“,又有”灭烛怜光满“,又“怨”又“怜”,把相思双方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完美的统一起来了。情感真切,艺术感染力强。
3、《望》的结尾比《春》的表现力更含蓄更有余味。《望》在写望月无法排遣怀人的相思之情后,以
“还寝梦佳期”结束,后面没有多余的语言了。就会让读者揪心,“佳期”怎样?梦到了吗?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烈。而《春》写梦后,又写到了“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到了“碣石潇湘无限路”,想到了
“不知乘月几人归?”似乎多余。余味尽失矣!
从《望》和《春》的相似和不相似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似乎看到了诗歌的继承和发扬,改革和创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