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后记(03)



《木子诗词一百首》(第三集)
自 跋
承蒙众多文朋吟友的大力扶持和多方关照,我在一九九三年元月和一九九四年元月先后编印两本小册子《木子诗词一百首》第一集、第二集,在海内外交流和交换,分别被二十多家书、报、刊选用,得到了一定的反响,自己也寻了些乐趣。但编书毕竟不是一件易事,他既要花费大量精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何况习作中华诗词只是我一种“不务正业”的业余爱好,只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从事之,因此,具体做起来更是步履维艰。
正当我感到十分彷徨,犹豫不决之时,有两股力量促使我又拿起了笔,开始整理编辑起我的《木子诗词一百首》第三集。
其一,要算传统诗词的复兴和繁荣,尤其是《中华诗词》的创刊。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传统诗词一直受到压制,被视为“僵死的文学”而被冷落被歧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传统诗词才随着经济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走出低谷。从一九七八年至今,由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带动了全国各级诗社一千多家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特别是经过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于今年七月创刊的《中华诗词》,更是给海内外的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以极大的鼓舞,我当然也在其中。
其二,要感谢那些给我无私支持的诗坛前辈们,书报刊编辑们,诗师吟长们以及热心地为我排忧解难的知音,知心朋友们。是他们在不断地给我教诲,给我鼓励,给我鞭策;是他们在百忙中给我题签作文,赐赠墨宝,书寄贺诗,选编刊用,使我深受感动。我若不能把他们的一片诚挚热情反映出来,我若不能以新的作品报答他们对我的殷切期望,我若不能以一腔激情表达所有对我关心和支持的人们的谢意,我将只能是羞愧不已。因此,我虽觉为难,但也很乐意拿起笔再作续编。
本集收入的一百首是一九九七年九月至一九九四年六月的部分诗稿,其中的一些诗作还很不成熟,尚期待诗坛前辈和吟友的不吝赐教、斧正。在此集的成书过程中曾得到众多名家的真诚赐教和指点,顺列于后。年逾古稀的中国书法第一奇人,著名书法家王公寿先生在为第二集提签后,又不厌其烦,欣然与省内外书法界名人傅爱国先生、左双山先生、李西江先生、张晗光先生、刘一谦先生,以及四川的章继肃先生、陈斌先生等一同挥毫书写了本人拙诗。诗坛名人黄竹三先生、张远齐先生、夏俊云先生,徐泽生先生、朱家庆先生、邢诚先生以及远居四川的李萍先生等纷纷寄来了贺诗贺词。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著名诗人、亚圣(孟子)七十四代孙、《中华诗魂》主编孟允安先生还从“天涯海角”(海南省)为我寄来了精心题写的书签;著名序跋作家、诗人方克逸先生在为《木子诗词一百首》第一、二集撰写了序跋后,又在圈阅了本诗集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热心地再撰了序言;老诗人李一轮老师也圈阅了本诗集,并填写了贺词。巢湖地区印刷厂激光照排中心的潘正明经理,丁家富副经理及其全体同志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有几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至交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赞助,给予了鼎力支持。如此等等,使我的编书可能变成了现实,让我的激动之心难以平静。借此机会,特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师友,知音,方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刁节木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六日于吟咏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