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邓春明万科10年20倍 |
分类: 说自己话 |
14.6.5
1991年~2004年万科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
万科的销售收入,从1984年的5800万元,到2004年的76.7亿元,增长了132倍。净利润从1984年的500万元,到2004年的8.8亿,20年增长了176倍。
如果从1991年上市后算起,销售收入从4.2亿,到2004年76.7亿,13年增长了18倍。净利润从0.26亿,到8.8亿,13年增长33倍。销售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8%。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已达到30%。作为中国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像万科这样,连续十三年盈利增长的,几乎绝无仅有。这就是万科20年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结出的硕果。
万科的股东权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1991~2004年)
万科的股东权益比率从1991~2004年,年均在41.6%。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在15%,虽然并不高,但连续14年保持这个记录,极为不易。通过与美国房地产公司POTHOEM的对比,发现了标杆,决定通过购并联合,将自有资金的利用率提高3~4个百分点,2004年初见成效,净资产收益率从2003年的11.5%,提高到了2004年的14.2%,2005年将远远超过这一指标。
尽管由于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性,公司的负债率较高,但公司盈利能力极强,风险控制能力也不错,加上公司的多种融资渠道,相比于国内房地产企业80%的负债率,公司41.6%的负债率,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偿债压力和加息压力。当然相比香港等成熟市场的房地产行业的负债情况,股东权益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们在投资万科时,需要谨重考虑的。
14.6.6
2005年9月30日,万科A的股价3.59元。2005年,公司净收入增幅较高,较2004年增长100%。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上海等地过热的房地产存在着较大的下跌空间,综合考虑,万科2006年的业绩可能放缓或出现负增长,但是,低估的股价已经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预期。8倍的市盈率,已经帮我们留下了足够的安全空间,即使考虑到2006年的净利润,按1994年的宏观调控,下降20%,仍然只有10倍的市盈率,何况上海业务只占万科的1/3,珠三角及其它地方的房价并没有多大泡沫,相信公司有能力在2007年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现阶段的这个价位,值得价值投资者大举买进,长线持有。回报将远胜于购置房产及其它投资。君不见,B股的股价已经超过A股,境外的投资者比我们经历的房地产高潮与低谷周期更多,能够更为成熟和理性地分析宏观调控,如果你看好中国的房地产的长期发展前景,除了买进万科外,想不出还有其它更佳的投资途径。
如果你有20万元,不妨买进固定的房产和万科股票各10万元,10年后来比较他们的投资回报吧。
不管以哪种方法来估算,8倍市盈率的万科都极具投资价值。土地的稀缺,决定了万科的利润,不可能像钢铁、石化等短周期行业一样,骤然大幅下滑,中国的房产价格长期来讲,必然是个上升的过程,投资者显然被宏观调控吓破了胆!当然这也是价值投资者的十年等一回的黄金机遇。
万科是少有的几家让所有的投资者都赚钱的公司,不管你什么时候,什么价格买入,即使你以最高价123.5元买入(复权价),同样用不了多长时间,你也可以分享万科的成长所带来的价值。
毫无疑问,长期持股的价值投资者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们的要求很苛刻。即使是万科这样的卓越公司,也不会付出超过20倍的市盈率,如果你在1991年9月,以15倍市盈率买进万科,这样的价位要多少都有得买,10000股的成本为45000元,经过14年,今天的价值为418098元,其中现金红利为34231元,股东市值为383857元。光是现金红利,就差不多能收回原始投资。14年,增值9.29倍,也许你觉得这个回报算不上最好,但别忘了,这是由于宏观调控对股价的低估所造成的,如果按历史上万科正常的市盈率20倍定价,现在的股价应该在9元,那么总价值将升至996547元,增值22倍,这个成绩在A股市场绝无仅有。
但比起B股市场的刘元生先生来说,可是小巫见大巫了,刘元生既有伯乐的眼光,又有巴菲特的才能与耐心,刘元生慧眼识才,看好王石和他的管理团队。多年来,不离不弃,始终坚守,重仓持有,万科优异的业绩,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回报,20年增值100倍。原来中国也有巴菲特,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刘元生的投资技巧与耐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