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提升》讲稿(第五章 讲解技能)
(2014-07-25 16:41:03)
标签:
教学技能微格教学讲解技能 |
分类: 极品档案 |
第五章
第一节
讲解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口头语言及手势、板书和多媒体等,阐述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类教学行为。
讲解的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讲解的手段:口头语言及手势、板书和多媒体等
讲解的任务:阐述事实、揭示事物本质
讲解的目的: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学习
课堂上为什么需要讲解?觉得好学(铺平道路)
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应用让知识变得
好记一些(解决“知道”的问题)
好懂一些(解决“理解”的问题)
好用一些(解决“应用”的问题)
第二节
一、
1.
2.
3.
4.
二、
1. 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讲解
(1)叙述性讲解
教师有条理地向学生叙述科学事实或事件的过程,也可用于中学阶段的各科教学。
运用这种方法讲解的要求是调理清楚,对于过程的顺序、事物之间的联系要做具体的交代。语言宜节奏舒缓,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最后要总结归纳,以使学生对事件、现象建立整体的认识。
(2)描述性讲解
它是在叙述性讲解的基础上增加许多修饰的成分,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更好地感知教学内容。
这种讲解方法要求语言条理清楚,语言丰富并带有感情色彩,用生动活泼的词语、声调以及表情、手势的辅助等,把事实、事件、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且语调、语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紧扣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启发性讲解
启发性讲解是指教师运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的回忆,并提供启发性材料是学生理解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而通过引导使其和问题建立起联系。
教师把解决某个问题的某一种具体的思路,变为一连串的问题,一个一个地给学生提出来,就在这条思路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前迈进;问题全部回答完了,学生也就达到了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教师的启发也就完成了。
(4)解释性讲解
解释性讲解是对字、词、句或方法、事物意义以及学生认识的困难进行解释和说明,也有人称为诠释性讲解。讲解内容分为意义解释、结构和程序说明以及翻译性解释等,是在师生互动的讨论与质疑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解释说明,并把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没解决学生疑难。
2.概念性知识的讲解
(1)归纳法讲解
第一步:提供感性材料
第二步:分析综合,认识本质
第三步:概括抽象,形成概念
第四步:练习运用,巩固概念
第五步:进行分化和泛化
(2)演绎法讲解
第一步:提供抽象概念
第二步:阐明术语
第三步:举出实例
第四步:学生举例运用
第五步:分化、泛化(深化)概念
(3)类比法讲解
在讲解复杂的概念、原理、定理等概括性知识的时候,由于学生难于理解,所以首先选择一个与复杂概念相似的、较为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概念或事例,学生通过对简单概念或事例的理解,从而得出结论,使得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复杂的概念或原理。
第三节
一、讲解技能要素
1.
2.
3.
4.
5.
6.
二、讲解技能要素实现方法
1.讲解目标确定的方法
(1)根据教学活动确定讲解的内容
(2)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讲解目标
什么时候需要讲解?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而学生又缺乏对新知识背景的了解时
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不能解决时
有些知识学生只了解表面现象,或某些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容易混淆时
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衔接、联系缺乏认识或难以理解时
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时
什么时候不需要讲解?
教材中已经阐明,学生自己可以看懂,或通过讨论能够解决时
教材虽然未阐明,但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可以理解时
课后补充的事实材料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时
学生前面的学习已经为新学知识打下基础时
2.讲解结构的设计
(1)确定讲解内容的知识类别
(2)根据知识类型确定讲解方法
(3)设计讲解结构
例:《风筝》讲解结构
①简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②作者的“惊异和悲哀”所为何来?
③如何看待那“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④如何看待“我”和“小兄弟”?
⑤如何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语句?
3.讲解语言的设计
讲解语言包括教学语言的基本构成(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以及词汇和语法等),这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教学语言技能。
讲解语言设计的重点是:何时用描述性语言,何时用叙述性语言;何时使用强调,是音量变化、语调变化、语速的变化还是肢体语言的变化;何时使用沉默,沉默的作用,沉默的时间;语言与肢体语言、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讲解概念、规律、法则和事件得出结论时对语言的提炼,使语言表达精练、精辟,一针见血地道出问题的本质,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普遍联系的设计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
(2)学科之间知识联系设计
(3)学科内知识联系的设计
例:《济南的冬天》 “响晴”的讲解
济南冬天的特点其实并不是冷,而是它的晴和干,即使下了雪,只要太阳出来了,也不觉得湿,而且太阳光总是挺多的。于是,晴、干和冷共同组成了一个响晴的冬日世界:地冻得结结实实,厚底板鞋踩上噔噔作响;屋檐上挂着的冰溜子不时地掉下来,噼啪作响;那时室内没有暖气,不点炉子的人家早上醒来,脸盆、餐具遗留的水滴结成了冰,一动叮当作响;出到门外,一晃眼看到灿灿的大太阳,心中也是快快乐乐蓦地咯噔一响……
激情在希望中等待的BLOG.响晴的济南的冬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4929801008fme.html,2008-01-26
5.共同思维的方法
讲解中指导学生思维的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配合板书有条理的讲解。
(2)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归纳、演绎等)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规律,认识事物。
(3)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认识的模糊点等提出问题进行强化。
(4)使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或媒体等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5)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使讲解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设计讲解过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讲解的线索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2)以多种各媒体辅助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视、听)活动。
(3)为使内容易于理解,讲解中适当地组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活动。
(4)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5)为有效地利用学生资源,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展示活动等。
6.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完成一个教学活动时,为巩固、拓展学生的学习,应有效地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建立起整体印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最佳的方法是在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讲解结束时,将问题的论点与要点简明地交代给学生,以使学生掌握问题的实质。好的结束能版主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使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
第四节
一、讲解要有精通性
1.“精”包含三个意思
精细
精辟
精练
2.“通”包含四个意思
通晓、广博
融会贯通
通俗易懂
代换变通
二、讲解要有启发性
在教育工作中启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诱发作用
定向作用
指导作用
如何做到启发呢?
“该有而没有”,启发就是形成“空穴”——“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三、讲解要有自己的见解
首先,在讲解中不要讲空话,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要有所指;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要有明显的倾向,要有鲜明的态度。不是为了讲解而讲解,而是真想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指导学生思维才进行讲解的。
其次,在讲解中要有自己的东西。可以是通过自己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发现或解释出一个新的问题;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独到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是对某一理论进行深入的实践,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总结出一套独到的方法等。总之,“讲解”二字要有创造性。
再次,讲解要对学生真有用、真有效,真能解决问题,或真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以启发、指导、帮助和支持,学生听了有用、有效、有收获、有启迪。
四、讲解要有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注意展示讲解内容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
其次,教师要对所教内容要有真情实感。
再次,在讲解的时候,要寻求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例子在创造性地加以说明。
讲解特别受到教师的偏爱,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长用不衰,是因为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有其独有的优点。
首先,使用简单方便,经济实用。只要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掌握得好,就能灵活方便地运用讲解技能。操作简便,不需要其他教具。
第二,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讲解,教师最容易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最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导着沿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从而最易实现对教学进程控制,把握教学进度。
第三,信息的传输量大,省时省力、高速高效。由教师精心组织,可将大量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出来,可使学生认知过程减少盲目性,从而使学生高速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很愿意运用讲解技能。
第四,系统性强。教师可以把知识分成几部分,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概念、原理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完整的理论。
第五,重点突出,抗干扰性强。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师可以反复强调、大量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从而避免了枝节问题的干扰。
单纯地使用讲解技能,也有明显的缺点。
第一就是其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将学生置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解时,学生处于单纯地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长时间的讲解易使学生不能抽出更多的时间主动地进行思维。
第二是单纯的讲解信息通道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信息的保持率不高,记忆时间不长。
第三是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因材施教。因为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在讲解时只能照顾大多数。对于尖子生和差等生照顾不够。
第四是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能的获得只有通过练习,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只“听”不练,讲是无法形成技能的。特别对于数学认知识结构的建立来说,学生没有独立的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是难以建立正确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第五是教学反馈不易掌握,反馈信息把握得不全面、不准确。尽管教师力图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但所获得的信息毕竟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显然,单纯的讲解不利于学生学习。长时间单纯地运用讲解技能会使课堂教学走入满堂灌的歧途。
有研究表明:满堂灌讲15分钟学生只记住41%,讲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的23%,讲40分钟只记住20%。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提高讲解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同时运用提问、板书、演示、电教等多种技能,使这些技能与讲解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技能群,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