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虚静空
(2023-12-22 11:48:39)
虚、静、空三者的目的都是要达到产生自觉智慧,三者本质都是要达到“空”的状态,只有空,才能“空灵”,才易产生正见智慧。
“空性”并非空无,“空性”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没有任何偏见。如果感知一件事情时有先入为主的念头,则所思所见必为妄念......
人什么时候没有任何偏见呢?就是处于完全“空”的状态,没有任何成见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只有处于“虚”、“静”、“空”的状态下,人的思维才能真正脉络清晰,映合大道,才能看清事物的原本和真相,感悟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才能“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空性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任何事物都可能生起,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的意思。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在“空性”的状态下,你就具备了体验无限可能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的能力...
虚静空本质是“空”,但“空”不是目的,明才是目的。
所谓的“空”,我们可简单的理解为“一切皆有可能”的偶然性,所谓的“明”我们可简单的理解为,“一切皆有定数”的必然性...“偶然之中烛现必然的智慧,必然之中保持偶然的觉悟”,“无限之中烛见有限的可能,现实有限之中怀揣无限可能的觉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既能“空”中见“色”,又能“色”中见“空”;能“静”中现“动”,又能“动”中怀“静”,则智慧生矣。
相关博客:
元的基本感悟
第十六、
完满的人生产生伟大的智慧
第十四、神
前一篇:第十四、神
后一篇:十六、行万里路,悟万千道